锚定“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双向转化通道,奋力彰显‘两山’理念的实践伟力”目标,近年来,宿城区耿车镇把生态修复之“变”作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深耕废旧物资加工整治与生态修复,立足资源禀赋和优势基础,大力服务绿色低碳发展,交出了一份写在青山绿水间更写在人民心间的亮丽“生态答卷”。
全面关停废旧塑料加工企业
耿车镇地处宿城区西郊,素有“宿迁西大门”之称。40多年前,当地发展废旧物资加工产业,形成了废旧塑料回收、分拣、清洗、破碎、造粒的产业链,创造了蜚声全国的“耿车模式”,闯出了欠发达农业地区发展乡镇企业、振兴农村经济的路子。
在带来财富的同时,废旧物资加工产业也让当地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烤鞋底取塑料,黑烟直往鼻子里钻”“大量垃圾围着每家每户,堆成一个个‘小山丘’”……对于当时的场景,耿车镇不少居民记忆犹新。
转机出现在2015年。随着“两山”理念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指引,耿车镇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打响了“塑料垃圾歼灭战”,提出“彻底禁、禁彻底”,全面关停废旧塑料加工企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仅用66天,耿车镇3471户废旧物资回收加工经营户全部关停,59个交易货场全部取缔。其后,耿车镇通过复垦土地、整治河塘沟渠、栽植苗木等方式,逐步修复生态环境。
全区域保护、全覆盖治理、全方位提升
日前,笔者站在耿车镇刘圩村的同心桥上,看到两岸白墙黛瓦,听到桥下流水潺潺,仿佛置身江南水乡——这是耿车人修复生态环境奔向新生活的“地标”。
近年来,宿迁坚决守住生态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的底线,以“深呼吸、看绿化、见清水”为标准,全区域保护、全覆盖治理、全方位提升,下大力气修复生态环境,系统提升耿车镇的生态环境质量。
在治气方面,耿车镇实施废气污染源管控,系统推进PM_2.5和臭氧浓度“双控双减”,开展燃煤锅炉、畜禽养殖等专项整治,在工业园区建起废气收集处理系统,控制烟尘污染,全面抓好餐饮油烟、建筑工地等源头治理。
在治水方面,耿车镇通过筹措各级专项财政资金,分三个阶段开展全域水质修复工程,累计排查治理黑臭水体56条、疏浚清淤12万立方米,完善耿车片区污水管网配套工程,实现居民生活污水“应收尽收”,保证水系畅通、水体清澈,境内河流水质均达Ⅲ类水质标准。
在治土方面,耿车镇启动两轮土壤污染情况调查,采取置换浅层污染土壤、改善深层污染土壤、大规模种植乡土树种等措施,对50余个地块土壤进行深层修复。
自2021年以来,耿车镇的PM_2.5平均浓度整体下降30.4%,镇域劣Ⅴ类水体彻底消除,土壤生态环境质量保持稳定,“四纵三横”镇区改造提升工程全面完成,通行不便、雨污水混流、内涝积水等困扰百姓的“老大难”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产业实现链式集群发展
精耕“平亮绿美”、细作“常态净齐”。近年来,耿车镇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城乡人居环境质量和群众的满意度显著提升。调查数据显示,2023年,该镇居民对绿色转型的满意率超过90%,以“个人”为主体推动转型升级的意愿占比超过75%,绿色发展得到群众的广泛支持和认可。
如今,让产业实现链式集群发展的理念已在耿车镇成为共识,绿色家居产业园、直播电商创业园、快递物流产业园、生态农业示范园四大平台在这里“筑巢引凤”。截至目前,该镇有销售家具家居、塑料制品、花卉苗木等商品的网店3120家。其中,年销售额超过500万元的网店有243家,年销售额超过1000万元的网店有60余家。预计今年全镇地区生产总值将突破42亿元,电商销售额将超过90亿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将达到4万元。
如今,耿车镇的“生态+产业”发展格局渐成,失而复得的“绿水青山”成为群众追求高品质生活的“金山银山”和“幸福靠山”。未来,耿车镇将不断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持续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实现天更蓝、水更清、土更净贡献更多力量。(徐可 倪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