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

首页>地方频道>合肥>要闻

风劲帆满逐“新”程

近年来,合肥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徽工作的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8月15日,由省委宣传部组织的“牢记殷殷嘱托 勇闯改革新路”集中采访团走进合肥。记者跟随采访团深入京东方、维信诺、国盾量子、华彩科技等多家企业,探寻合肥产业发展的创新“密码”。

全“屏”实力

一块屏幕究竟能显示多少未来可能?在京东方合肥区域展厅,超大尺寸的裸眼3D显示屏、画屏、万境屏、大尺寸8K超高清显示屏……各类新产品让参观者目不暇接。

“京东方生产的每一块屏,都在不断探索技术创新潜力,让显示赋能更多场景。”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合肥区域总经理丁光辉介绍,京东方在合肥布局的数字医院、智慧调光膜、玻璃基MiniLED背光等项目都是半导体显示技术一次次的创新应用,带动产业升级。

在对行业发展趋势的深入洞察上,京东方开创性地提出“屏之物联”发展战略,让屏集成更多功能、衍生更多形态、植入更多场景;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以半导体显示为核心,物联网创新、传感、MLED、智慧医工融合发展的“1+4+N+生态链”业务架构。合肥是京东方重要的生产和研发基地,京东方在合肥的布局基本涵盖了“1+4+N+生态链”业务架构全链条。

“目前,全球出货的每四块屏就有一块来自京东方。”丁光辉说,数据显示,LCD液晶面板领域的整体以及五大主流应用市场,京东方的出货量以及出货面积连续多年保持全球首位。在技术创新方面,企业累计自主专利申请超9万件,发明专利超90%,海外专利超33%;专利申请量连续8年位列全球前十。

丁光辉表示,未来,京东方将以创新科技加快发展显示产业新质生产力,以场景创新为基础,为高科技企业穿越周期的升维发展提供方向。同时利用自身的数字化、智能化优势,积极参与城市新基建领域建设,助力安徽乃至整个长三角地区的经济高质量发展。

“今年7月12日新发布的荣耀MagicV3手机,搭载了维信诺7.92英寸FHD+柔性AMOLEDHybrid-TFT技术折叠屏,目前正在热销中。”在维信诺展厅,工作人员介绍。

近年来,折叠屏进入大众视野,维信诺成功地将折叠屏技术商业化,为众多旗舰可折叠手机品牌助力,向消费者提供了更为便携且功能强大的移动设备。

“目前,我们已经与多家知名手机品牌如荣耀、vivo等建立了合作关系,并开始向汽车品牌红旗供应显示产品。”合肥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公共事务总监高远峰介绍,未来将进一步研发车载方面的创新应用。

前途无“量”

在不久前结束的第三届中国计算机学会量子计算大会(CQCC2024)上,国盾量子联合中电信量子集团、中国科学院计算所、弧光量子发布了“天衍”高性能仿真机,并全面接入“天衍”量子计算云平台,面向全球用户免费开放使用,为高校、企业和科研人员开展量子算法实验和探索提供高效支撑。

成立于2009年的国盾量子,始终深耕量子信息领域,聚焦量子通信、量子计算、量子精密测量三大应用领域的科技成果转化,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提升,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2020年,国盾量子登陆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成为A股首家也是目前唯一的量子科技上市公司。

国盾量子副总裁唐世彪介绍,国盾量子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经济主战场和国家重大需求,以高水平研发团队和先进研发平台为基础,开展持续攻关,在多个关键元器件、核心零部件上实现了自主可控,取得了丰硕成果。

截至2024年7月,公司拥有国内外授权专利550项。根据德温特国际权威专利数据库的数据,公司在量子通信相关领域的同族专利数量位居全球第一。公司在相关标准制定方面发挥“中国力量”,主导/参与100余项国内外标准研制工作。

目前,国盾量子正在推进向中国电信全资子公司——中电信量子集团非公开发行股份的事项,这将进一步推动量子通信、量子计算等与中国电信基础业务全面深度融合,加快量子科技产业规模推广,构筑发展新动能。

向“新”而行

在华彩(合肥)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实验室,技术人员正在调制锂离子电解液。这家成立于去年5月的公司,主要从事半固态/全固态/钠离子电池等新型电池电解质关键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是合肥工业大学材料学院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成立仅一年多,华彩科技已完成4000多万元天使轮股权融资,获得科大硅谷高层次人才C类团队项目支持;与宁德时代、奇瑞新能源、国轩高科、中科海纳、安瓦能源、国科能源、融捷集团等国内著名电池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华彩科技联合创始人、总经理孔德云表示,公司成立以来,享受到合肥市信贷资金、高层次人才项目、产业化股权融资等方面的支持,科大硅谷服务团队还帮助企业在场景应用、项目落地上“牵线搭桥”。

采访中,孔德云表示,公司年产10万吨新型电池关键材料生产基地项目已立项,一期项目计划于2024年底试产,达产预计可实现年销售额30亿元。“我们将继续努力,为新能源汽车产业补链强链作贡献,为合肥发展新质生产力添砖加瓦。”孔德云说。

·记者 代敏·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142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