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

首页>地方频道>合肥>要闻

26岁小伙成为合肥市第136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捐献造干

3月21日,城市如往常一样喧嚣,但有一些人却以非凡之举诠释大爱,为平凡的生活注入了滚烫的力量。这一天,一位名叫丁烨的26岁小伙,成为合肥市第136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为一位遗传性脑病患者送去康复的希望。

“我是一名党员,我留样”

对于丁烨来说,无偿献血是他成年的独特仪式。刚上大学的丁烨看到停在校内的献血车,想着“献血能够救人生命”,于是走上献血车,挽起衣袖,看着殷红的血液缓缓流入血袋,他的心中涌动着承担社会责任的使命感与自豪感,“那时正是我20岁生日前后,也算给自己一份特殊的成人礼吧!”

后来在安徽大学读研期间,在网络媒体看到宣传“三献”的视频,意识到原来还有那么多血液病患者需要造血干细胞移植。丁烨听说,造血干细胞能给在生死边缘挣扎的患者带来生的希望。“我是一名党员,可以为此做一点贡献。”于是在无偿献血时主动留样入库。但那时,他和很多人一样,对造血干细胞采集存在认识误区,以为是采集方式是抽取骨髓。“虽然怕,但我还是义无反顾地留样了,因为相较于能救人,我的一点疼痛与害怕,忍一忍就过去了。”

38天的等待,如愿完成心愿

命运的齿轮在不经意间转动,2025年2月11日,丁烨接到合肥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电话,被告知与患者配型成功,“那一瞬是激动的,留样也有几年了,是缘分让他找到现在的我”。同时,他通过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讲解与网上查询,详细了解造血干细胞采集的流程和注意事项,发现原来现在的造血干细胞采集方式和自己原先的认知完全不一样,是通过外周血循环采集造血干细胞,只是采集的时间相对较长一些,并不会带来剧烈的疼痛。这一发现,让他的紧张情绪一下子缓解了,“其实我怕疼,平时能不扎针的绝不扎针,记忆中扎针的次数屈指可数。”丁烨笑着说。

2月17日,丁烨再次接到市红十字的电话,患者那边启动了移植计划,需要进入到下一个流程:高分辨与体检。“高分辨的时候,我有点害怕,怕不匹配,不过体检的时候,我是自信的,因为公务员体检我都过了,这次应该没问题”。

时间很快来到了3月21日,这时,从接到红十字会电话,时间仅仅过去了38天,丁烨已经躺在中国科大附一院的采集室里,阳光洒在室内,温暖且治愈,鲜红的血液在管道中循环流动,承载着丁烨对患者深深祝福与希望。经过4个多小时的采集,承载着生命希望的342毫升“生命的种子”被成功分离出来,即将送到患者身上,这些种子会在患者的身体里生根发芽,让他的生命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行动,就是最好的宣传

因为高分辨、体检、打动员剂以及采集都需要请假,所以从接到合肥市红十字会的电话时。“单位也很赞成了这个事,还帮把我的工作任务分出去了,让我全身心去进行造干捐献。”

在整个捐献流程中,丁烨发现其实很多人对于造血干细胞捐献有误解。身边的朋友们虽然觉得捐献很伟大,但对于相关知识也不是很了解……“这次整个捐献流程我都拍照片了,打算在社交平台上发个视频,用实际行动去破除谣言、化解误解。” 丁烨说。

医点通融媒体工作室

合肥在线-合新闻 记者 唐萌 实习生 马玥蓉 通讯员 陈圆圆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832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