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来自美洲的喜旱莲子草疯狂生长,人工清理的速度赶不上强大地下根茎的蔓延,被有意播撒的乡土禾本科植物——狗尾草的种子,肩负起抵御外来入侵植物的重任,在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上落地生根发芽,迅速挤占入侵植物的生长空间,阻断“外敌”的进一步扩散……
这是一场发生在自然界的“保卫战”,也是位于闵行区浦江郊野公园的城市荒野工作室内,无数正在进行或即将进行的生态修复项目中的一个。11月9日下午,进博会线上会外采访来到这个远离繁华和喧嚣的工作室,负责人郭陶然通过直播镜头,带领国内外记者探访现代化大都市近郊荒野区域内的多样生物种群,分享生动而有趣的城市生态修复案例。
据了解,浦江郊野公园在2019年引进城市荒野工作室,合作共建上海乡土生态科普示范基地,助力公园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自然科普教育。城市荒野工作室占地面积17000平米,是闵行区首个以上海乡土生态为主题的生物多样性研究、教育基地,以“保育乡土物种、守护城市生态、普及生态教育”为主旨,结合原有场地条件加以生态化的改造,营造低养护、近自然的乡土生物群落;与此同时,中长期开展植物群落演替监测、小微湿地生境营造、传粉昆虫生态服务功能及研究基于城市生态修复的各类课题。
“野蔷薇在初冬时节会结出红色的果实,是鸟类喜欢的食物;碧凤蝶的幼虫最爱吃竹叶花椒的叶片,春夏时节,吸引大量碧凤蝶来这里繁殖……”如数家珍一般,郭陶然介绍着基地有意识引种后所形成的生物链——有了植物,昆虫来了,两栖动物来了,鸟类、哺乳动物也就来了。
“这个基地在我们修复之前是一个常规的林地,树种相对单一。基于生态修复的要求,我们规划为七个不同区域,有常绿林、落叶林、混交林,有草地、灌丛、水系。这些不同的区域就是不同的生境类型,生境类型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恢复的基础,不同的物种会选择它最适宜的生境去生存。”郭陶然透露,经过三年多时间的修复,如今已有300多种乡土植物、500多种昆虫、82种鸟类、10种两栖爬行动物、5到6种哺乳动物,共同生活在这片天地里。
城市荒野工作室所进行的超大型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方式的探索和研究,正是闵行区这些年来注重生态环境建设的一个缩影。据悉,随着浦江郊野公园(一期)等一批生态空间建成开放,截至2021年底,闵行全区各类公园共计128座,森林覆盖率达18.4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0.65平方米,领先全市,绿意盎然的环境品质已经初步呈现。
接下来,闵行区计划用3个三年,构建“五带、十区、多点”的闵行公园城市格局。同时,闵行将综合谋划江、河、湖、林、园,衔接贯通绿、居、文、体、旅,让市民融入其中,打造公园城市的无界融合,借助30座微型公园、12个美丽街区、100个城市微更新项目等,推动更多绿色空间开放共享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