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首页>地方频道>上海>要闻

上海浦东,对标国际“最高”担起新的使命

  1949年,德国人汉斯·利勃海尔开创性地发明了塔式起重机,并以利勃海尔为名,成立了一家专攻机械生产的家族企业。

  经过数十年发展,利勃海尔成长为世界建筑机械的领先制造商之一,与中国的渊源也因为“海尔”这一家电品牌变得妇孺皆知:当年的青岛海尔,正是在引进利勃海尔先进的技术后逐渐发展起来的。

  在今年11月6日举办的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虹桥国际经济论坛浦东分论坛上,利勃海尔(中国)董事总经理白瑞克讲述了利勃海尔集团与中国的另一段缘分。

  作为第一批进入中国市场的德国公司,利勃海尔已经立足浦东发展20余年。两年前,利勃海尔又在浦东成立了跨国公司中国总部。今年初,这个总部正式启用。谈至尽兴处,白瑞克深情地说:“我们扎根于此,从未离开。”

  利勃海尔的故事告诉世界一个显而易见的道理:无论何时,中国的大门不会关上,只会越开越大。而浦东,也一直是透视中国改革开放的那扇明窗——

  2020年11月12日,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浦东,“勇于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努力成为更高水平改革开放的开路先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排头兵、彰显‘四个自信’的实践范例,更好地向世界展示中国理念、中国精神、中国道路。”

  去年7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以下简称《引领区意见》)正式发布,浦东迎来了新的改革机遇,也承担起新的开放使命。

  对标国际高标准,深化制度型开放

  11月8日,上海自贸试验区“一带一路”技术交流国际合作中心东亚分中心正式揭牌。这是继设立中东、东南亚分中心后,国际合作中心的第3个海外分中心。此前成立的两个分中心,在“一带一路”区域提供一站式出口认证服务方面,为区域跨境贸易便利化做出了重要贡献。仅中东分中心就先后颁发“出口沙特产品符合性证书”2000余张,助力上百家企业产品“加速出海”。

  开放是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亦是浦东发展的必由之路。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近年来,浦东以制度创新作为推动国际贸易中心核心区建设的“牛鼻子”,已基本建立了与国际经贸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吸引外资在上海市占比超过40%,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占比近50%,外贸总量占比约60%。

  《引领区意见》公布后,浦东进一步将制度型开放提到关键位置,明确强化公平竞争、知识产权、金融服务、权益保护等边境后的国内制度改革。

  一年多时间里,聚焦更高水平的“边境内开放”,浦东不断寻求与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相衔接的规则建立和制度突破,先后引导全国首家外资独资券商、首批外商独资公募基金等一批首创性外资项目落户;国内首单外资班轮船“外贸集装箱沿海捎带”业务、首单国际航行船舶保税LNG加注业务落地实施;发布了全国首个船供服务地方标准。

  记者了解到,未来浦东将继续推动一批重大改革和制度创新试点落地,其中包括推动洋山特殊综保区政策在浦东特定区域复制推广;推动重点产业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境外投资和离岸业务税收政策以及临床研究的药品免征进口环节税等税收政策落地等,更好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高水平,实行更大程度的压力测试。

  审批流程更高效,激发市场创新活力

  《引领区意见》发布之后,市、区两级已分别出台了《行动方案》和《实施方案》明确各项建设任务。短短一年多,市《行动方案》280项任务中完成或基本完成210项,占75%;区《实施方案》450项任务中完成或基本完成383项,占85.1%。

  这其中,多项任务指向充分运用央地紧密结合、条块统筹协作的机制,特别是通过立法主动深化系统集成性改革、全面优化营商环境。

  去年11月,浦东新区、临港新片区率先实行市场准营承诺即入制。一天时间内,企业就可以拿到包含了各类证照的行业综合许可证。这种有效增强市场动力、降低市场主体行政成本的好做法,如今还以浦东新区出台法规《上海市浦东新区推进市场准营承诺即入制改革若干规定》明确下来。

  今年3月,《上海市浦东新区市场主体登记确认制若干规定》正式施行。上海市司法局副局长、法学教授罗培新在采访中介绍,这种全新的、由登记机关依据法定的权限和程序,对市场主体的主体资格和登记事项予以认定并公示的做法,是新西兰、新加坡等全球排名领先的经济体普遍采取的方式,能够最大限度将企业经营自主权交还企业和市场。

  目前,衔接国际普遍做法,浦东还进一步针对“简易注销制度”“商事调解制度”“企业合规第三方监督评估”等领域出台相应的法规、管理措施,填补了营商环境中的各类“立法真空”,也系统性地优化了市场主体从进入到退出经营全流程的行政环节。上海社会科学院院长王德忠评价:“浦东这些法律法规的出台,为企业进入市场、开展业务节约了时间,节约了成本,并能够更好地抓住市场机遇,实现更好发展;同时也为化解市场纠纷,提供市场便利,提供更快速、更高质的市场供给提供了法律保证,为企业创新提供了更好的生态环境。”

  今年11月11日,浦东围绕营商环境优化再出新改革方案——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开展“文体旅一证通”试点。文化、体育和旅游全领域31个审批事项所涉证书全部合为一张证,经营主体在浦东文体旅行业全领域内经营范围不设限,准入门槛不受限,极大地激发了市场的创新活力,也让行政审批流程变得更加高效。

  不断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领域

  地区经济发展,往往和国家总体的经济战略与布局息息相关。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浦东“聚焦关键领域发展创新型产业,加快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领域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这既是中央赋予浦东重要使命,也是浦东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步伐。

  加快落实中央的要求,浦东以改革促发展,聚焦三大产业开展了一系列“硬核”行动。今年年初,浦东新区正式发布《上海市浦东新区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2-2024年)》,提出“未来三年产业规模达4000亿元”的发展目标,并以试点开展多种混合用地模式等实际行动,向市场主体做出“好项目不缺土地、好产业不缺空间”的承诺。很快,首部地方产业立法《上海市浦东新区促进张江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高地建设规定》也正式出台,多家生物医药企业表示,立法呈现覆盖全、速度快、力度大等特征,切中行业需要。

  而今,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张“王牌”在浦东均呈现高度集聚态势:集成电路已经建设了上海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园,推动中芯、华虹等一批重大项目,产业规模占全市近八成,占全国近1/6;生物医药在浦东形成了从靶点发现、药物筛选、临床研究、中试放大、注册认证到量产上市等完整的创新链条,产业规模占全市40%左右;人工智能构建了基础研究、创新孵化、品牌集聚、制度支撑的人工智能创新生态体系,重点企业在浦东超600家,相关产业规模达1300多亿元。2021年,浦东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造业产值已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49.7%;主要经济指标突破万亿规模;生产总值达到1.54万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23万亿元。

  与此同时,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也不断取得大的突破。前不久,投资38亿元、占地142亩的上海榕融新材料先进制造基地一期项目在临港新片区落成投产。这座具有自研自产耐高温氧化铝纤维新材料能力的先进生产工厂,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成为世界第三家、中国第一家具有该类产品量产能力的企业,填补了国内高性能纤维材料的行业空白。项目甫一投产,全球订单就纷至沓来。“我们计划三至五年内完成氧化铝纤维的产业化推广应用,走向更加广阔的市场,为我国高端装备升级换代提供高强度耐高温复合材料及复合异型结构件。”榕融新材料相关负责人关克田说。

  此外,致力于填补国内集成电路领域核心技术标准空白的上海市技术标准创新基地(集成电路),也已在浦东挂牌,将联合集成电路行业协会、高校、研究所、企业等产业链机构,解决我国集成电路主流技术方向选择和可靠技术来源问题,为产业升级提供技术支撑和知识产权保护,支持国产高端芯片在国内制造企业实现生产。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接下来,浦东将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向着“到2025年形成汽车、装备、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五大千亿级产业集群”的目标奋力迈进。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1424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