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中铁十四局上海机场联络线2标盾构隧道施工现场,盾构司机操纵着长114米、重3200吨的“新穿越号”盾构机向前掘进,身后15000块管片拼装而成的3000米成型隧道,不渗不漏、内实外美。
作为上海首条市域铁路,机场联络线承载着不一样的使命。建成后,将进一步增强上海国际航空枢纽港竞争力,优化市域交通运输结构,服务长三角城市群。
“轨道上的长三角”建设加速
展开上海机场联络线线路平面示意图,全长68.6公里的线路连接虹桥与浦东两大综合交通枢纽,途经闵行、徐汇、浦东新区3个区。其中,长4939米的2标盾构隧道全线并行沪杭高铁。
“沪杭高铁是中国最繁忙的铁路线路之一,最小行车间距3分钟,对盾构施工沉降控制要求极高。”中铁十四局项目负责人葛照国表示,隧道与高铁最小距离仅8.1米,为目前国内首条小间距、长距离并行运营高铁的大直径盾构隧道,施工难度大、标准高。
他们量身打造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穿越号”盾构机,优化施工组织设计,开发应用智能监测系统,对掘进过程中的周边环境、地质变化等进行实时监控、实时分析,及时调整盾构机切口压力、掘进速度、泥水参数等,实现了隧道最高日进尺19.2米、月进尺576米。
日前,世界级跨海工程甬舟铁路开工建设,建成后将有力推动沿线地区旅游业发展,实现宁波舟山一体化、同城化,支撑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其中世界最长海底高铁隧道——金塘海底隧道有12.2公里采用盾构法,14米级盾构机将穿10万吨级金塘主航道而过。
超大直径盾构海底对接、长距离独头掘进、高水压海底穿越……中铁十四局建设者携带“独门绝技”直面诸多“拦路虎”,总结形成的“五大核心技术群”、“六大核心技术”,院士专家、技术研发、项目管理、盾构作业组成的“四支人才队伍”,“互联网+大数据”搭建盾构数据监控指挥中心等,都将为世界级工程的建设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撑。
“地下蛟龙”畅通长三角“毛细血管”
如果说铁路让城市之间的距离“近在咫尺”,那么地铁的建设,则拉近了城市的每个角落,畅通了城市内部的“毛细血管”。
11月10日,中铁十四局参与建设的南通地铁1号线正式开通运营。从此,南通步入地铁时代。线路的开通,不仅缓解了城市交通压力,还拓展了南通市民的生活空间,为市民出行提供了更多选择。
近年来,中铁十四局建设者在长三角区域集结了超50台盾构机,“盾行”在城市之下,服务于“轨道上的长三角”建设。
从“最强换乘王”上海地铁18号线,到“县域经济首条全城穿越的地铁线路”苏州地铁S1号线,再到上海、杭州、常州等长三角核心城市轨道交通的“连线成片”“加快成网”,中铁十四局建设者驾驶盾构机下穿城市繁华区、地质复杂区,解决了一系列的施工难题,多次创造新纪录、新标准。
在上海,地铁23号线江川东路站已完成41幅地下连续墙施工,南汇支线5标段已完成394组三轴搅拌桩槽壁加固施工,两项工程将串联多个核心区域,加强沿线协同发展,助力长三角越来越“通”。
“盾构方案”打通长三角发展难题
长三角水网密布,河道交错,过江难,一直是制约城市跨江发展的瓶颈。围绕“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这一愿景,中铁十四局用“大盾构方案”服务“过江通道”建设,以盾构穿江的方式助力“两岸融合”。
不止如此,通“堵点”,祛“痛点”,补“断点”,安全、高效的“盾构方案”延伸到工程管廊等多个工程领域,成为越来越多超级工程的“最佳选择”,并带动形成集勘察设计、建设施工、装备制造、管养维护于一体的大盾构全产业链条。
据统计,在长三角地区,中铁十四局已建成过江隧道工程8项,此刻南京建宁西路过江通道、江阴靖江长江隧道、芜湖城南过江隧道、海太长江隧道等5项工程也在同时加快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