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久的将来,上海市民在市内就能爬山。上海世博文化公园南区内,正在建设中的“双子山”已初具雏形,格外引人关注。在昨天开幕的2022上海国际城市与建筑博览会(简称“城博会”)上,记者了解到,公园南区明年将基本建设完成,2024年将全面对外开放。
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上海世博文化公园是一个生动的注脚。上海市绿色建筑协会会长崔明华表示,作为2022年“世界城市日”的一项主要活动,城博会旨在分享交流上海在城市建设和治理领域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成果,推广上海城市发展经验。城博会,也是上海向全球展示的城市治理“样板间”。
城市更新“由表及里”
今年7月,上海市中心城区成片旧改全面完成。上海三十年旧改是中国改革开放折射于城市旧区发展的缩影,其内核始终围绕“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在城博会现场,“新”与“旧”也是不少人口中的高频词。
外滩是上海市中心城区十二个历史文化风貌区之一,外滩历史文化风貌区,更是上海唯一的国家级历史文化街区。近些年,外滩更新从临江“第一立面”延伸至非临江“第二立面”。在黄浦区展台,展示了外滩“第二立面”的新生。
其中,外滩中央商场由4座百年市优秀历史建筑组成,外观原有风貌精准修缮、内部空间“热水瓶换胆”、原址地下增加5层空间,都是高难度挑战。
历史建筑的修缮,讲究的是修旧如旧。外滩中央项目设计师俞欢说,“如旧”不是说回到最初的模样,或是用当初的技术来重造,关键是一个“如”字。不掩盖历史的痕迹,不强求和过去一致的颜色,不排斥新的修缮技术手段,成就一个应有的历史建筑的风貌,一看就让人知道这栋建筑有故事。
2002年,上海将改造老城厢西北块(露香园区域)的任务交给了黄浦区政府和上海城投。那些分散淹没在旧墙老屋间的古迹、独特的民居建筑及市井文化,不仅是上海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瑰宝,也是老城厢的“魂”。上海城投置地第二项目事业部副总经理汝静静介绍,上海城投把露香园城市更新的起始点落在对城市区域的文化挖掘、文脉探究、风貌实录和测绘分析上,从街巷重生、院墙重塑、里弄空间雕琢等方面重塑场所精神,使其焕发出新的活力。
除了理念,今年城博会上展示的城市更新技术,更彰显上海在城市治理中的“硬核”实力。
“上海内环线‘年轻化’改造工程,我们为其量身定制了超快硬混凝土技术方案,最快2小时即可达到通车条件,极大缩短施工窗口期。”隧道股份城建物资科创中心总经理李欢欢介绍,此次展示的快硬混凝土,在后期强度、裂缝控制以及体积稳定性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可大幅减少施工对居民生活和出行的影响,为城市更新提供创新解决方案。
为了保证市民早高峰出行需求,内环“年轻化”工程在保证质量的同时,“快”是考虑的重点因素之一。李欢欢说,近年来,隧道股份城建物资已形成了高性能快硬混凝土系列产品。其中,修复材料的核心技术在于精准调控性,所用材料相当于医学上的“麻醉剂”。“其质量如何,以及剂量用多少、什么时候用,都是让快硬混凝土精准‘醒过来’‘强起来’的关键,只有掌握这些,才能更好地满足城市更新需要。”
城市底色“绿意盎然”
今年城博会设置了2022上海绿色建筑成就展,“绿色”也成为不少展台共同的主题。
位于上海展览中心中央大厅序馆内的浦东新区展台,其展示的碧云绿地全部建成后,将成为上海中心城区最大的绿地片区。
楔形绿地是指从城市郊区插入城市中心区域的结构性城市绿地,上海“十四五”期间将建成开放4片楔形绿地,至少300万平方米,帮助城市深呼吸,碧云绿地就是其中之一。
上海浦东开发(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樊鸿伟告诉记者,碧云绿地的核心设计理念是“让城市深呼吸”。“截至目前,我们完成土方工程300万立方米、水利工程50万平方米、景观桥梁4千米,已完成300公顷绿地建设,开放了悦动、涟动两块公园片区。”
中央大厅内,中南建材重点展示的建筑节能产品,堪称建筑保温“黑科技”。中南技术工程师缪新宇说,中南建材研发的气凝胶涂料系列产品开创“薄型保温”先河,将航天技术应用在建筑材料领域,“传统保温材料通过厚度叠加来实现砂浆类保温材料2到3厘米才能实现的功能,气凝胶涂料只需要2毫米,特别适用于新建建筑和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工程。”
在东一馆,一座3米多高的展台格外显眼,绿色植物覆盖其上,犹如一个生态化的城市公园、口袋公园、屋顶花园。这是上海市绿化与市容管理局与上海建工园林集团联合打造的绿化市容展区,共用植物61种,植物数量600余盆,给初冬的城博会染上了缤纷的色彩。
值得一提的是,在保证展出效果的前提下,设计师充分考虑了节能减排,所有展出用材均可再利用,展后废弃物产生为零,体现了城市与建筑和谐共存的发展理念。
城市治理“智慧赋能”
“上海世博文化公园是一座智慧的公园,而统领整个公园的‘智慧大脑’可是大家平时逛公园见不到的。”世博文化公园建设管理公司总经理李玮说,在这次城博会展区,展示了公园的“智慧大脑”——智慧指挥中心和管理系统,让大家现场感受智慧公园是如何运作的。
上海世博文化公园由多个建设主体参与实施,为了给游客提供优质的环境和服务,项目在规划设计之初就明确须统一规划设计、统筹运营管理。地上空间开放共享,每个建筑都是公园的有机组成部分,坚持不设人为分隔;地下空间充分利用,按照一体化管理,做到停车设施共享、连通便捷通畅,树立了智慧公园建设标杆。
除了智慧公园,产业园区也在不断通过数字化、智慧化实现“脱胎换骨”。本次展示的智创TOP首发智能楼宇在中以(上海)创新园,是临港集团智慧园区(AI-Park)首个投入应用的智能化试点项目。
临港集团设计管理部工程师罗渊介绍,智创TOP首座智能楼宇,实现了在整体化智能建筑领域中的多项“第一”:第一个实现刷脸扫码并进行AI分配的梯控系统;第一个用物联网智能系统成功替代传统的BA楼控系统;第一个实现将AI-Park平台与第三方物业管理系统在工单及资产管理方面成功对接;第一个将传统消控室进行功能复用并转型为全局性的运营管理中心;第一个打通传统楼宇各垂直系统并实现园区内访客“一码通用”及员工“一脸通行”的应用场景。
“通过建筑智能化、管理协同化和服务个性化,拓展了园区的服务内容和服务能级,园区可以提供主动式、个性化、体验式服务,满足不同用户业、居、购的需求。”罗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