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作为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上海肩负着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重任,需要以自身的创造性实践,探索城市治理现代化路径,丰富中国式现代化内涵,进而向世界展示中国式现代化的光明前景。
继续以开放赢得未来
高水平对外开放,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开放,也是上海最大的优势。在高水平开放中提升能级,承担国家战略,更是“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应有的责任与担当。
以落实国家重大战略任务为牵引,上海正全力建设全方位高水平对外开放高地。作为海关创新监管重要举措,11月23日,上海南港口岸适用“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径予放行”首单启动,这将大大缩短企业通关时间与成本,未来越来越多国产新能源车从这里出口海外。洋山海关数据显示,11月自南港口岸出口整车近2.7万辆,截至11月底,今年南港口岸出口整车21万辆。
在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积极协调推动下,全球知名资管机构正加速集聚,上海拥有各类持牌资管机构近200家,86家国际知名资管机构参与上海QFLP试点,59家参与QDLP试点。有分析认为,通过资金的引进来和投出去,将进一步提升上海配置全球资源能力,增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定价能力。
不久前,“四叶草”第五次向敞开怀抱。作为党的二十大后中国举办的首场重要国际展会,进博会向全球释放了中国继续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信心和决心。
如何用好进博会平台,上海也在积极探索。在场内,市侨联举办“侨连五洲·沪上进博”论坛,通过职能部门介绍与在沪侨商现身说法,助力侨商找寻中国市场机遇。市台办、市港澳办积极组织企业参与进博会。在场外,承接进博会溢出效应,市外办与新加坡企业发展局在虹桥品汇举办新加坡产品展售活动,让更多当地企业通过进博会“6+365天”平台来分享巨大的中国市场……
总部经济的“浓度”是衡量城市的重要经济指标。877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523家外资研发中心,即便上海已成为跨国公司落子内地的首选,但市商务委依然有种紧迫感。11月1日,新修订的《上海市鼓励跨国公司设立地区总部的规定》正式实施,聚焦总部企业发展的难点、痛点和堵点,有针对性提出一系列改革举措,在助力企业发展的同时继续提升上海总部经济能级。
这一系列举动在向外界昭示,在更高水平改革开放道路上,上海将进一步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继续以开放赢得未来。
提升超大城市治理“内功”
作为超大城市的上海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这也意味着各类风险挑战的叠加和汇聚,如何提升治理效能,是一项紧迫课题。
最近,上海寒潮来袭气温陡降,各城运中心纷纷调至“应急模式”,城运中心的大屏,重点监测着道路、桥洞、建筑工地等点位,一旦发生应急情况,巡查人员第一时间前往现场处置,处置结果第一时间上报系统,实现闭环管理,整个过程流畅而迅速。
今年台风“梅花”来临前,市应急管理局在各街镇和住建部门等的支持协助下,用了不到10个小时,完成了上海防汛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员转移安置,人数达到42.7万人。
如果说救灾救急是一种“有形”的治理,还有更多“无形”的治理难题考验着城市的“内功”。一份全文超过1.5万字的《行政处罚决定书》在网上火了,这份决定书来自上海食派士商贸发展有限公司滥用市场支配地位限定交易案,全文文字严谨、逻辑清晰、论证有力,被网友称为“教科书般的法律文书”。
“垄断案件的专业性和复杂程度超出许多人的想象。”一位市市场监管局工作人员不无感慨地说,仅食派士案打印出来的相关平台外卖订单数据就有4000多张A3纸。这背后,是上海执法部门对法律的坚守和捍卫,更是一次提升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的生动实践。
当我们把治理的范畴跳脱出城市自身,便能看到更宏观的视野和更多重的维度,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是其中之一。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对上海来说,实施好长江十年禁渔便是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一环。
两年来,上海建立属地管理、上下联动、部门协同的禁渔长效监管机制,长江上海段实现“四清四无”,非法捕捞得到有效遏制。市农业农村委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全市共出动执法人员6.3万人次,航程11万公里,清理取缔各类违规网具281顶,检查商超、市场、餐饮单位等市场主体8.6万个次。
归根到底为了人的幸福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被单列成章,足见其分量之重。城市的治理和发展,归根到底也是为了生活于其中的人的幸福。对上海来说,很多时候做的不是技术判断,而是价值判断——让人民拥有更高品质的生活,让城市更有温度、更为暖心。
城市温度体现在对弱势群体的关怀中。位于宛平南路465号的上海市社会福利中心,下属市一福院、儿护中心等多家市级福利机构。聚焦“一老一小”等特殊困难群体,各机构不断优化服务,推出更多暖心举措,进一步兜牢民生底线。
去年,上海全市户籍老年人口比重已达36.3%,老年生活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提供服务的人。最近,市一福院与高校合作,引进了一批年轻的照护力量,新来的“00后”养老护理员们,给老人带来了专业的照护服务和先进的照护理念。一位护理员告诉记者:“我们希望通过不断增强本领,把真实的照护经验与更多护理员分享交流,一起提升上海养老服务的专业程度。”
“一老”之外,“一小”也是需要社会格外关照的群体。近日,上海市儿童临时看护中心的生活区经历了新一轮硬件升级改造,为困境儿童提供“家庭式单独照顾”服务的空间也被预留出来,孩子们有了更多“家”的感觉。作为全国首家也是唯一一家专门开展疑似弃儿临时照料的儿童福利机构,未来,这里将进一步优化和拓展工作职责,帮助更多陷入困境的孩子们找到归宿。
推进人民城市建设,既要用优质的供给服务人民,也要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为此,上海专门成立“一江一河”工作领导小组,这几年来,人们见证了城市空间的诸多变化:黄浦江45公里滨江公共岸线贯通、苏州河42公里公共岸线基本贯通、苏州河长宁段的华政滨河步道开放,滨江边昔日的“工业锈带”成了“生活秀带”。
市建交委介绍,“十四五”期间,黄浦江两岸还将新增20公里贯通岸线,苏州河沿线实现中心城区42公里岸线全面贯通开放,新建滨水绿地及公共空间约80公顷。上海还将加快推进徐汇滨江星美术馆、宝山吴淞口邮轮港水上运动中心、杨浦大桥体育公园及徐浦大桥体育公园等一批文体设施建设,营造更多富有活力的城市生活打卡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