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中心任务和奋斗目标。上海作为一座具有特殊使命的城市,承担着中国式现代化探索地、测试地和展示地的功能。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打造人民城市典范,正是实现这一功能使命的战略支点。
去年底召开的十二届市委二次全会强调,在新征程上继续当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为此,上海要着眼全局、敢为先锋、勇于探路,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征、彰显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中国式城市现代化新道路,形成城市治理新范式,创造城市文明新高度,以务实行动和治理成效,塑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开创者的中国形象,更好向世界展示中国式现代化的光明前景。
城市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引擎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工业化带动城市化,进而推动现代化,是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和基本逻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城镇化与工业化一道,是现代化的两大引擎。”然而,以资本为中心的西方城市化,侧重物质积累、空间扩张,忽视人的主体性、幸福感,带来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公地悲剧”,形成了城市的空间区隔、公共服务的等级差异,滋生了城市贫困、阶级对立两大顽症。资本逻辑因其内在缺陷,使得西方城市化偏离正轨,难以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城市化的基本目标,更无法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一现代化的终极目标。
我国城市化道路怎么走?怎样科学回答“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世界之问、时代之问呢?这不仅是事关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也是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光明前景的重大问题。显然,中国决不能亦步亦趋,必须走出一条既能充分享受资本现代性的成果,又能把其负面效应控制在最低限度的中国式城市现代化新路。基于对世界城市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和中外城市建设经验教训的全面总结,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指出,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人民城市”重要理念,不仅打破了资本驱动模式的神话,破除了西方城市化的话语霸权,而且创立了价值驱动新模式,构建了中国式城市现代化的理论基础。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民逻辑,推进人民城市建设,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理想变成现实的有效路径,是中国式城市现代化的发展正道。
如何打造人民城市典范
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勉励我们,“上海一定能创造出令世界刮目相看的新奇迹,一定能展现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气象”。当前的任务就是要在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和人民城市重大理念的指引下,把上海打造成为引领未来超大城市发展的典范标杆,成为全面展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气象的重要窗口,充分彰显制度优势、价值追求和时代风采。
一、持续在党建引领上下功夫、做表率,彰显制度优势。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障。上海以高质量党建引领方向、凝心聚力、激发动力、锻造能力,把组织优势和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不断推动高质量发展、打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
作为党的诞生地、初心始发地、伟大建党精神孕育地,上海始终牢记“党建要走在全国前列”的嘱托,把信任转化为责任,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确保城市发展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始终牢记初心使命,自觉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将精神伟力转化为实干动力,为城市发展进步提供永恒的精神动力。
作为“人民城市”重大理念和“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的首次提出地,上海始终牢记排头兵和先行者的责任,将先进理念转化为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的科学方法和务实行动,以高强的本领建设一个“属于人民、服务人民、成就人民”的美好城市,彰显党的性质宗旨和人民城市的根本属性;始终牢记“四个放在”的工作基点,服从、服务国家战略,把奉献担当的城市品质转化为团结奋斗的磅礴力量,形成强大合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
二、持续在共同富裕上下功夫、见实效,彰显价值追求。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是区别于西方现代化的显著标志。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展示中国式现代化光明前景的着力点。我们不仅要注重物质财富创造和积累机制,促进城市繁荣;更要注重精神生活供给和城市资源配置机制,促进城市空间、城市服务的公平正义,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推动城市经济、社会、空间的系统性均衡发展和包容性增长,实现城市的繁华与农村的繁荣交相辉映、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足共同进步。
上海牢牢把握人民城市“五个人人”的努力方向,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城乡融合发展,以“再难也要想办法解决,再难也能想到办法解决”的决心和信心,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以更优的供给服务人民,让最佳的治理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不断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真正使共同富裕的美好愿景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真实可感的现实图景。
未来,在持续关注和回应“老、小、旧、远”等城市弱势群体、边缘区域面临的急难愁盼问题的同时,还要关注和满足“青、新”群体的需求,打造“年轻人的希望之城”“新上海人的安心之城”,使人民群众更公平享有宜居、宜业的生活空间;在持续推进“一江一河”空间延伸、功能提升和“两旧一村”改造的同时,还要通过路权再分配、“道路瘦身”以及人文、艺术元素的融入,加快打造“道路+”的宜人街区,使得人民群众更公平享有宜乐、宜游的公共活动空间;在持续构建“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同时,还要打造家门口的演艺新空间,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使人民群众更公平享有可及、优质的基本公共服务和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更丰富的精神生活;在持续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同时,还要全力以赴做好对口帮扶工作,谱写共谋发展、共同进步的新篇章。
三、持续在高质量发展上下功夫、立标杆,彰显时代风采。
城市可持续发展是现代化共同面临的挑战。“走内涵式、集约型、绿色化的高质量发展路子”是中国式城市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和时代要求。上海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引,坚持从城市治理突出问题出发,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推动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由规模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着力打造宜居城市、韧性城市、智慧城市,努力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上海范例,彰显人民城市的时代风采。
生态优先。坚持新发展理念,树立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导向,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着重抓好绿色交通体系建设、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建设,不断完善激励机制,引导人们优先选择绿色出行、简约生活和低碳生产,持续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之城。
安全固基。坚持“四早五最”工作法,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处处紧盯隐患”的警惕心、“人人起而行之”的主动性和“敏捷、协同、整体”的治理力,守牢安全底线,保障城市安全和人民安全;坚持群众路线这一传家宝,探索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增强基层干部的共情能力、引领能力、动员能力和协商能力,不断提高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稳住城市治理体系的底盘,使上海始终位于全球最安全有序城市的前列。
数字牵引。主动顺应和掌握数字时代的治理方式,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扎实推动“两张网”融合发展,在精准性、预测性、安全性、包容性上下更大功夫,打造科技“绣花针”,以数字化牵引城市治理现代化,塑造城市发展新动能,构建未来发展新优势,创造美好生活新体验,引领城市“智治”新高度。
文化滋养。尊重和善待城市中的老建筑,保护和巩固城市文化的有形和无形遗产;扶持和包容城市创意产业,探索传统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更富创意的“打开方式”,使传统和现代在交融激荡中激发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打造内涵式发展的新范例。
空间支撑。坚持系统观念、整体思维,更好发挥核心城市引领功能,高水平推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更好把可持续发展融入城市规划、建设、治理各方面,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加快建设产城融合、功能完备、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治理高效的“五个新城”,打开未来发展新空间,开创集约型发展的新样态。
平台助力。用好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世界城市日等重大平台,以及“双城论坛”“友好城市”交流合作机制,打造好“上海全球可持续发展城市奖”、全球城市监测框架“上海指数”,传递中国声音,分享中国经验,共同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