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一份调研和一项世界评奖引人注目。上海首次发布的“建筑可阅读”吸引力指数调研结果表明,对市民和游客最具吸引力的建筑大多是历史建筑。另外,一张有关永嘉路口袋广场的照片,摘得世界建筑节建筑摄影大奖赛评委会奖桂冠。这些建筑承载着厚重历史,抑或与人产生互动。它们因时光的磨砺而更显光彩,也因关怀的视角充满了无限生机。
从历史中走来
“2022年上海市‘建筑可阅读’吸引力指数”调研由上海产业转型发展研究院与上海云邑大数据科技中心合作,评估指标从“建筑与人”的视角出发,探索建筑是否能够为人所知、为人所读、为人所传。众多建筑中,豫园、上海音乐厅、上海展览中心荣登“吸引力指数”前三名。
排名第一的豫园,原是明代的一座私人园林,已有400多年历史。豫园是上海历史上最著名的三大文人园林之一,由后来官至四川右布政使的进士潘允端始建于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是在潘家住宅世春堂西面的几畦菜田上建造的,经过20多年的苦心经营,建成豫园。其中的“豫”,有平安、安泰之意。
古人称赞豫园“东南名园冠”,除了主人潘允端是名士,另一位造园名匠张南阳功不可没。华东理工大学景观规划设计系副教授闫爱宾曾发文介绍,豫园初建时占地70多亩,今荷花池、湖心亭、九曲桥一带为主体水景之一,从厅堂(乐寿堂)朝北看山景,朝南采光,并远眺水景,是明代中晚期江南园林常见的布局方式,既获得了好的朝向与采光,又使看山、看水各得其所。
上海音乐厅在总榜中位列第二,是上海现存最老的由华人建筑师设计的欧洲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其建于1929年,当时名为“南京大戏院”,1950年更名为“北京电影院”,再到1959年命名为“上海音乐厅”,名字的更迭也能看出功能的演变。
上海音乐厅的设计者,是留洋归来的华人设计师范文照、赵深,设计思路是在西式风格建筑中融入中国传统建筑的局部。观众厅的海上蓝雕花穹顶,已有90多年的历史,2004年平移期间穹顶完全保留,现穹顶贴上了800多处金箔,更显富丽堂皇。北厅四周16根罗马立柱,与汉白玉旋转楼梯,形成了典型的欧洲古典建筑风格。
总榜中排名第三的上海展览中心,原名中苏友好大厦,建于20世纪50年代,是上海兴建的第一个展览馆。其所在地曾是一座私人花园,由英籍犹太人哈同花费8年扩建而成,1910年竣工时一度轰动上海滩,被称为“海上大观园”。哈同为花园取名为“爱俪园”,以此表达对妻子的爱意。但这座美丽的宫殿只维持了30年,1940年因战事变成了一片废墟。后在此建成的上海展览中心是俄罗斯古典主义风格建筑。建成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这幢建筑顶端的镏金五角星,是上海的一个制高点。
上海展览中心
展现不同时代风貌
上海老建筑多以西式为特色,为上海城市风貌定下基调的,多数是欧美建筑师。基于此,在上海,富于中国特色的建筑总是格外吸引人眼球。“建筑可阅读”吸引力指数总榜单上,有一幢80多年的中式建筑——杨浦区图书馆,因其处处渗透着中国传统美的神韵,而受到众人喜爱。
杨浦区图书馆的前身是上海市立图书馆旧址。很多“老杨浦”都知道,杨浦区图书馆有一个雅称叫“小故宫”。其彩绘门楼、亭台楼宇、琉璃瓦顶,宛若中国的“宫廷建筑”,从外看与北京故宫有几分相似之处。
此建筑有几大亮点:一是大堂屋顶彩绘,部分彩绘是原件,其他彩绘按原件复制。二是红缸砖地面。上千片地砖从20世纪30年代保留至今。早前地下排的是暖气通道,现在改成空调管道,管道铺设完毕后按照当时红缸砖的编号,再一一复原。三是二楼中厅的“孔雀门”,那时没有焊接,依靠铆钉将铁铆在一起,形如“孔雀开屏”。四是门楼为歇山二重檐形式,楼顶用明黄琉璃瓦覆盖,附以华丽檐饰,四周平台围上石栏杆,非常气派。
当年的市立图书馆外形类似北京钟楼,和位于长海医院内的旧上海市博物馆形成“左鼓右钟”的中国传统建筑格局,又与旧上海市政府大厦、旧上海市体育场等周边建筑共同构成了江湾历史文化风貌区。
“阅读”建筑,也是深入感受一座城市在不同时代的风貌。作为城市更新的代表作,上生·新所进入榜单前十,诉说着城市的发展变迁。
近百年前,这里是品位高雅的“哥伦比亚生活圈”,供外籍侨民休闲娱乐。新中国成立后,又变身为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闹中取静,神秘莫测。现在成了文化艺术的汇聚地,集办公、生活、娱乐和文化功能于一体,也是上海新晋的“网红打卡地”。
上生·新所位于新华路历史风貌区,建筑风格多样化。这里有许多历史建筑,如孙科别墅、哥伦比亚乡村俱乐部、海军俱乐部等,还有十余栋贯穿新中国成长的工业改造建筑和4栋风格鲜明的当代建筑。更新后,原生物研究所的通道全部打通,与居民的生活空间连通,成了一个开放共享的城市空间,它因此成为这片街区中最有活力的区域。
上生新所里的前海军俱乐部游泳池
镜头下的动人景观
一座城市,经过千百年沉淀,形成了独特的建筑景观。以人的视角在街巷穿行,又是怎样的风景?世界建筑节建筑摄影大奖赛,用摄影镜头对景观与人的关系作了观察和描绘。一张有关永嘉路口袋广场的照片,为何能夺得评委会奖总冠军?
中国摄影师郭哲路过上海永嘉路口袋广场,正好看到午间时分工人在长凳上休息,或坐或躺,玩手机,打个盹,享受难得的安逸,于是用相机记录下这时刻。当今城市的建筑空间受到诸多影响,比如视觉导向、消费价值导向,“永嘉路口袋广场”因为建筑的价值更关注人的使用,以跳动的生机、流淌的闲适、人际间消弭的距离感打动人心而赢得大奖。
永嘉路口袋广场有一个诗意的名字叫“嘉澜庭”。因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发起者张澜的故居与之毗邻,广场四面敞廊合围,形似庭院而得名。它是鳞次栉比老房子合围下的“会呼吸的空间”,许多附近的居民把它当作自家庭院,在这里会客谈天。口袋广场与永嘉路的市井生活浑然天成,成了城市里有温度的地方。
建筑摄影大奖赛中,还有一些镜头捕捉下的画面,让人们对建筑有了新的体会。英国伦敦一幢建筑的外部照片“盒子屋”,拍摄的不是地标建筑,只是摄影师在伦敦北部郊区散步时无意中撞见的小房子,亮着灯光。摄影师说,当时街道空无一人,出奇地安静,他有机会更仔细地探索生活的环境。这才注意到,原来天黑后,白天熟悉的街道发生了变化。
在比利时的乡村田野中,有很多简陋的棚屋和谷仓,是给动物准备的庇护所。这些小房子几乎没人关注,但其形态各异、颜色丰富,有种饱经风霜后略显沧桑的美。摄影师走遍比利时,用相机记录下这一幕,布满苔藓和锈迹的小木屋,在迷雾中若隐若现的样子,神秘而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