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首页>地方频道>上海>要闻

上海三大先导产业如何实现规模倍增

  “我是做基础研究的,我想问一下,我们在三大先导产业基础研究领域究竟有多少投入?”前天,部分当选的在沪全国人大代表开展会前视察。全国人大代表、复旦大学物理学系教授龚新高关于科技创新投入的提问引起在场代表的热议。

  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这是上海重点发展的三大先导产业。根据“十四五”规划,到2025年,上海力争三大先导产业实现规模倍增。这些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资金、人才、技术等瓶颈问题如何破解?

  “一条生产线少则两三百个亿,多则五六百个亿,这样大规模的投入,仅仅依靠企业自身有一定难度。”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华虹(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张素心说,在集成电路制造领域,整个资金筹措和发展的路径规范方面,需要更高层面给予更多的指导研究和推动。

  有代表认为,集成电路等产业已经上升为国家之间的竞争,政府有必要加大投入,设立专项资金。“集成电路发展就好比建设高铁,刚开始时财政负担很大、成本很高。一旦建成,就能极大推动地区乃至全国整体经济发展。”

  “政府投资毕竟是有限的,可以通过市场化方式来解题。”在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富申评估咨询集团董事长樊芸看来,目前全面实施注册制改革已经启动,可以发挥科创板的优势,来解决政府资金投入不足问题,以更好支持三大先导产业的发展,也能体现高科技企业的技术增值效应和应有的投资回报。

  人才队伍建设也是代表们热议的话题。“年轻人才在哪里,下一代的技术创新就发生在哪里。”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黄勇平说,生物医药是上海大力发展的三大先导产业之一,受到资本的青睐,可是现在不少优秀毕业生选择离开上海,“除了关注顶尖的那批人才,有关部门也应该思考怎么才能留住这个群体”。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上海已在推进这件事,比如在人才培育、人才保障、人才培训等方面加大力度。

  “很多人关心的是引进大咖级别的人才,但在高端制造行业并没有那么简单。”张素心说,制造行业人才队伍的大规模储备和培养路径的规划不同,比如集成电路行业,一条生产线至少需要200多个拥有10年工作经历的骨干才能形成,“即使引进再高级的人才,没有基层骨干队伍还是支撑不起来,这需要大规模的人才储备。”

  “产业发展离不开良好的营商环境。”樊芸说,当前一些政府部门还存在审批流程过长、服务企业意识不强等问题。“疫情期间,公众非常关心创新药、特效药的研发,企业在这方面也投入很大,但走到审批这一环节后,节奏突然就降下来了。”樊芸建议,今后对于创新药的审批可以开启网上通道,简化流程,让新产品顺利走向市场。

  全国人大代表,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金力说,大家都很关心上海三大先导产业的未来,这些年我们也在一直追赶国际先进水平,追得好不好,需要进一步完善整个产业链的布局,看我们的基础研究能否最终转化为创新成果,转化为普通人能够用得到的优质产品。他表示,当前,上海在市级层面出台了很多扶持政策,但想要具体落实到产业园区和企业,还存在一些堵点没有打通。

  代表们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在产业的战略制定、战略推进和战略实施中,更有效地形成合力,形成更多共识来集聚更有效的资源,以推动三大先导产业更长远的发展。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2016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