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正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数字之都,加快数字技术应用步伐,持续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治理方式变革。城市数字化转型会给市民生活带来哪些实实在在的新变化、新体验?今天(20日),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主任王兴鹏做客《民生一网通》“2023数字上海新风景”系列访谈时表示,上海市级医院均已建立互联网医院,诸如“互联网+居家血透”等应用场景为全国首创,今年还将推进便捷就医数字化转型3.0版,重点从智能入院登记等五个维度深化数字便捷就医工作。
市级医院6000多名医生注册“线上诊疗医生”“互联网+医疗”场景不断丰富
作为上海市级医院的办医主体,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推动市级医院都建立了互联网医院,这项工作在2020年初疫情以来,大众感触有尤其深,在线诊疗解决了部分老百姓的看病需求,互联网医院也在此过程中迎来快速发展期。王兴鹏介绍,市级医院已有6000多名医生注册成为线上诊疗医生,同时开设200多个专科,形成了以医院、科室、医生为实体的专业结构,进行线上诊疗活动。
现有互联网医院给大众带来哪些新体验?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组成云端服务“魔方矩阵”,打造“未来诊间”,为市民打造居家“指尖就诊”新生态。
市一医院患者体验处处长柴双介绍,以阶梯式咨询体系为例谈到,市一互联网医院提供24小时AI智能咨询。比如患者夜间感觉不舒服、又不想出门就诊,通过互联网医院界面一键咨询可以进入智能预检系统,按照提示输入年龄、性别、症状等,系统会快速告之应就诊科室,点击相应科室可以预约明天线下门诊。与此同时,还有专门的人工智能坐席,方便有打电话习惯的人群咨询。人工智能客服背后则有由医生、护师、药师、康复师、营养师、护工师“六师一体”的支撑团队。这一在线服务在疫情期间为不少市民解忧。传统血透,患者需要每周跑医院。
2020年4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开展了“互联网+居家血透”服务,通过医生、专科护士和患者远程交互,为血透病人开展无接触居家血透治疗,完成中国大陆首例居家血透。
“家里血透3年多了,给我和家属提供了很大方便。尤其是疫情期间,每周3次居家正常血透不受外部因素影响,还避免了新冠感染,真的感谢仁济医院医护团队。”仁济医院居家血透获益者洛先生说。仁济医院首席专家、肾脏科倪兆慧教授表示,居家血透和在院中心血透比起来有很大优势,不仅可以节省国家医疗资源,提高尿毒症救治,更可以为患者提供方便,在疫情时期还能减少交叉感染的机会,其透析质量与中心透析相比,在某些方面更有优势。王兴鹏表示,市级医院互联网医院经过这三年积极探索,包括瑞金医院、中山医院、五官科医院等都各家医院都根据自身特色积极推进,诸如人工智能预检问诊作为去年的“七个场景”之一已在全市推开,一切落脚点还是以改善患者体验、提高服务质量、保证医疗安全为前提。
直面互联网“堵点”力促改进数字化转型3.0版本今年带来新场景
互联网医院有太多未来可期,推进中也有一些“待解堵点”。有市民反映,体验了互联网配药,但药品送达过程还有需改善的地方,“药品能否按照我想要的时间,紧急把药送到?”对此,王兴鹏表示,这名市民反映的送药历程正逢疫情期间,那段时间确实很特殊,他同时谈到,互联网医院还在经历一个渐进式发展过程。“互联网诊疗、互联网医院是把医疗机构和病人链接起来,链接的过程中有很多环节,比如线上支付问题,钱怎么付、付好以后谁来送药?这三年很多企业都在主动承担责任、推动这个新事物更好落地,比如上海已出现‘云药房’,企业推进了‘中央仓’的建立,进一步加快药物传输速度。”王兴鹏表示,今年互联网医疗服务还会有改进、升级,也希望全社会联动,包括医疗机构、企业、物流配送方等,多方联动形成合力,构筑起互联网医疗服务的良好生态,让这个新鲜事物生命力更强。今年,在推动市级医院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便捷就医服务”数字化转型工作依旧作为其中重头戏。王兴鹏表示,
从2021年1.0版推进的七个场景,到去年2.0版推进的七个场景,14个项目目前均已在35家市级医院全面实施落地。今年,在总结14个项目融合发展的基础上,数字化转型3.0版已形成全新的五个项目,
包括智能入院登记、智慧云客服登记、智能数字床旁工作、一体化自助机升级改造、市民心意“码”上说等新场景。“数字化转型是城市发展的新引擎。我们将以此为抓手,秉承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理念,更好地推动市级医院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王兴鹏同时强调,在推动过程中将关注“一老一小”群体,特别是对行动困难的老年患者群体,通过开通“亲属码”支付功能、充分考虑操作界面怎么设置更加友好便捷,以及医院配置线下志愿者等举措,努力改善“数字鸿沟”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