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首页>地方频道>上海>要闻

上海中小企业融资环境连续排名第一

  依托“一网通办”,普惠金融改善金融行业信息不对称,让金融更“接地气”

  上海中小企业融资环境连续排名第一

  ■上海“一网通办”平台推出了大数据普惠金融应用,实现了公共数据向银行的开放。企业只要一次授权,银行便可依法合规批量获取多部门的1000多项公共数据。即使客户首次申请贷款,但银行通过大数据普惠金融应用,已经了解到企业的全貌,并不需要企业自己提供材料,也不用银行再去核实材料真伪,即可迅速办理

  ■本报记者 张杨

  对接完一家新的小企业客户,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高级经理俞志浩坐在电脑前敲打了几下键盘,点了点鼠标,一份详实的客户报告立刻呈现在眼前。

  另一台电脑前,一位受到资金困扰的企业主,正在上海普惠金融顾问综合服务平台上留言,向线上的普惠金融顾问请教破题之策。

  这是上海发展普惠金融的两幅典型画面。一手将企业的信息合法开放给金融机构,一手将金融机构的业务精准介绍给企业,上海正着力改善金融行业的信息不对称,让金融更“接地气”。中国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近期发布的《2022年度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评估报告》显示,上海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已连续三年排名第一。

  更多数据带来更高效率

  以往,银行要了解一家企业客户的真实情况,得花上不少工夫。银行的客户经理需要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等外部网站,逐一查询企业风险情况,再截屏一一上传系统。不仅如此,他们还需要企业提供营业执照、财务报表、银行对账单、上下游贸易合同、纳税申报表等大量证明企业经营情况的材料,甚至还有房产证,再对这些材料进行真实性审核及审批,整个业务办理流程对银企双方都难言高效。

  但上海现在已大不一样。此前上海市地方金融监管局会同市经济信息化委、市大数据中心、上海银保监局,依托上海“一网通办”平台,推出了大数据普惠金融应用,实现了公共数据向银行的开放。企业只要一次授权,银行便可依法合规批量获取多部门的1000多项公共数据,包括注册登记、纳税情况、社保公积金、发明专利、商标登记、行政处罚、司法诉讼、涉农管理等。

  各家银行依托这些官方权威的公共数据,开发了一系列工具和产品。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将公共数据与内部自有数据有机结合,依靠机器学习、知识图谱等大数据处理技术,构建风控预警模型40余个。只要像俞志浩那样在电脑上查询企业名称,就能生成客户外部信用信息报告及风险诊断报告,直接了解到企业相关情况。

  省事的客户经理们可以空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服务更多的企业。从2020年初到2022年末,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2022年末普惠贷款余额增长了305%,客户数增长了298%,但普惠从业人员却没有增加,大数据带来的效率显而易见。

  企业也能直观地感受到效率在提升。施翔的公司是一家面向中国汽车电子等行业的电子半导体元器件销售企业,在2023年初碰到了难题。“我们在2月份向泰隆银行申请了额度为300万元的贷款,主要是材料价格上涨,公司资金压力较大,需要一笔资金购买芯片。”施翔说。“以前我们贷款,要准备很多材料,公司内部准备材料就要花上好几天。没想到,这次申请,材料也没准备,贷款仅用1天就批下来了。”

  泰隆银行上海分行副行长杨红江解释,之所以这么快,是因为银行在前期已经获得企业授权,尽管这是客户首次在泰隆贷款,但银行通过大数据普惠金融应用,已经了解到企业的全貌,并不需要企业自己提供材料,也不用银行再去核实材料真伪。

  大数据普惠金融应用的溢出效应还在显现。金融产品不断出新,比如工商银行和上海农商银行推出的“政采贷”产品,就通过校验客户参与政府采购活动的合同成交数据,给予授信额度。参与机构类型、数量持续拓展,从仅银行参与,进一步扩大到金融市场和保险机构,参与试点的机构家数也从最初的4家扩大到33家。应用场景也在增多,不仅可用于贷前审批、贷中贷后管理,还拓展至挂牌上市审核、保险保障等多场景。如上海股交中心就利用公共数据结合自身市场内部的结构化数据,进一步丰富企业的数据维度,有效提高上海股交中心对挂牌企业的甄别和监管能力,帮助企业精准匹配金融资源,加速企业孵化培育,促进转板上市。

  更多交流带来更好服务

  打开上海普惠金融顾问综合服务平台的网站,可以看到几十位银行、证券和保险行业的金融专家开通了线上“问诊”。

  去年9月,上海建立了普惠金融顾问制度,集合沪上24家试点金融机构(16家商业银行、4家券商、4家保险)89名专家,组建成普惠金融顾问团,为量大面广的实体企业提供公益咨询服务,精准助力上海“3+6”重点产业发展。

  但企业去哪里找这些顾问?近期启动的这一线上平台,就支持各类企业“一键直联”金融顾问。一方面顾问可以围绕企业经营发展答疑解惑,涉及科创、文创、外贸等多个领域,另一方面企业的集中问题和诉求,也能为顾问“把脉问诊”提供数据支撑。

  与线上平台相呼应,上海普惠金融顾问线下枢纽也开始在上海落地。目前漕河泾科创金融服务枢纽已经揭牌,枢纽将结合园区各项活动,常态化开展顾问进园区工作,同时通过园区及时了解企业需求,未来枢纽还会逐步推广覆盖上海16个区,实现“一区一园一枢纽”,在普惠领域挖深挖细。

  由此,上海普惠金融顾问制度形成了以“线上平台、线下枢纽”双轮驱动的服务模式,给企业和机构创造更多更便利的交流机会,帮助广大实体企业,特别是初创期、底子薄的中小微企业获得更加精准的金融服务。

  不少人有疑惑:找普惠金融顾问,和找银行客户经理有什么区别?

  “从配置上来看,我们的顾问都是各个机构里普惠金融或者科创金融的负责人,绝对‘高配’,能调动的金融资源更广,还能站在更高的维度上为企业提供金融建议,而不只是为了单纯做一笔贷款业务。”上海金融业联合会秘书长助理徐铮镕介绍,“甚至有时候,顾问们的建议在企业家听来会有些‘忠言逆耳’。”

  他举例,在徐汇区的一次现场交流会上,一位普惠金融顾问就对一家企业直言,他们其实不适合现在就考虑资本融资,而是应该先把主营业务做扎实。有了更硬的身板,才好去资本市场借力。

  据上海银保监局统计,截至2022年末,上海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9153亿元,较年初增长26%,高于各项贷款增速17个百分点,贷款户数78.2万户,较年初增长8.76%,平均利率4.51%,较年初下降0.45个百分点。

  显然,在金融机构和企业更多的信息互通和交流下,这些数字还会变得更好。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90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