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上海市科协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今天召开,团结带领全市广大科技工作者——
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助推高质量发展
10月10日,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第十一次代表大会在张江科学会堂召开。这是上海科技界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上海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大会。市科协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市第十二次党代表大会明确的各项任务,不断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切实履行桥梁纽带职责,提升“四服务”水平,团结带领全市广大科技工作者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助推高质量发展,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上海新篇章而努力奋斗。
争取中国科协与上海市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全国率先推进“社区书院”建设,打造“国际科技会客厅”“科创街区”等品牌,积极参与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上海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持续提升,2022年底达到26.18%……5年来,市科协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二十大精神,进一步增强广大科技工作者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科协事业取得一批新成果,圆满完成了市科协第十次代表大会确定的各项任务。
凝心铸魂
“桥梁”“纽带”职责实现新提升
思想就是力量,旗帜就是方向。作为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5年来,市科协凝心铸魂强根本、旗帜鲜明讲政治,把广大上海科技工作者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上海科创中心不断奋勇向前。
时刻不忘强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市科协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群团工作、科协工作等重要论述,推动科协工作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聚焦发力。市科协党组建立“第一议题”制度,及时跟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和要求,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精心组织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建党100周年系列活动,结合“科技工作者日”活动推动思想教育进园区、进院所、进企业,积极宣传展示科技工作者与党同心同行的奋斗姿态。
思想政治引领与工作难题破解相得益彰。5年来,市科协认真组织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四史”学习教育。特别是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以来,市科协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对照工作中的痛点难点问题,建立6个方向共24个课题,有机衔接,形成一体,按照“深、实、细、准、效”的要求,项目化、动态化推进调研,形成了一批高质量调研成果。
科技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团结的力量源于价值的引领。上海是一座科技之城,也是一座科学家之城。一代代上海科技工作者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为国家科技进步奉献了自己的智慧和一生;而他们身上蕴含着的科学家精神,正不断融入上海的城市文化。
如何让广大科技工作者系统深入学习科学家精神?如何将科学家精神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身边故事”?经过2年组网,上海市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云展系统近日正式上线,通过电子地图等方式,把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复旦大学玖园爱国主义教育建筑群、上海科学会堂等18家入选全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的单位在线上串珠成链,进一步强化弘扬科学家精神的辐射面和引领力。
在弘扬科学家精神的同时,市科协还积极推动优良学风建设。长三角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论坛、《上海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图书、《十院士谈学风》专题片,以及40余位上海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的丰厚沉淀,通过市科协网站、微信,16个区科协网络平台以及20个科技期刊组成的传播矩阵,在线举办直播活动2649场,唱响了恪守科学道德和学术诚信的主旋律。
服务实效
科技人才工作拓展新领域
加强人才培养举荐,构建海内外人才发挥作用的平台渠道,发掘人才第一资源的潜力,有效集聚科技人才、组织与资源……5年来,市科协坚持以会兴业、以业聚才、以才引才,不断激励释放科技人才的创新活力,助推上海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
搭建干事创业平台,推动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遵循科技人才成长规律,健全人才举荐和培养体系;加强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助力海外人才集聚和延揽;提升人才服务效能,建好科技人才温馨家园……2022年,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市委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制定《上海市科协加强科技人才工作实施方案》,22项具体举措的出台,将人才工作有机融入了科协工作的各个环节。
在人才举荐上发力,在举荐孕育中“慧眼识才”。聚焦“四个面向”评选“上海市科技精英”,聚焦“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当主角”选树“上海青年科技英才”,聚焦“培养大批卓越工程师”选树“上海杰出工程师”,聚焦“乡村振兴”选树“上海乡村振兴杰出科技人物”,共推出206位市级先进典型;在上海新增的22位院士中,有15位曾入选“精英”“英才”,占比68.2%……
值得一提的是,始于1989年的“上海市科技精英”评选工作,至今已评选17届,产生了176名科技精英和288名提名奖获得者。“上海市科技精英”评选已经成为倡导并践行发现人才、举荐人才、表彰人才、宣传人才、服务人才,助力上海加快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的重要工作平台之一。
在“上海市科技精英”评选走向成熟后,市科协又关注到青年科学家的成长,“上海青年科技英才”评选于2002年应运而生,并于2022年更名为“上海青年科技英才”选树,聚焦“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企业创新”等领域40周岁以下青年,助力有潜力的青年科技人才更快脱颖而出。与此同时,从2022年起,市科协还在上海市大众科学传播人物、上海杰出工程师、上海乡村振兴杰出科技人物等举荐项目中为青年科技人才专设选树序列,让更多学科领域的青年科技人才被发现、被看见。
以学术交流打造集聚人才的“磁吸石”。市科协连续五届参与举办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围绕论坛主题、依托自身资源、突出重点方向,以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上海中心落户科学会堂、担任世界顶尖科学家发展基金会等业务主管单位为契机,建立与知名科学家及其群体的联系,努力发挥他们的才智,把科学会堂打造成“全球科学家会客厅”。往届论坛中,市科协还选拔了多位在科研探索中做出突出成绩的青年科学家、入选“英才计划”的优秀青少年参加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与众多顶尖科学家共话人类科技发展前沿。
如果说参与举办顶尖科学家论坛是市科协致力于对接国际高端智力、打造上海科创中心原始创新策源力的努力,那么为长三角科技论坛注入更多创新合作要素,则是市科协发挥人才优势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一次有益探索。
从科技赋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高端产业,到科技金融助力创新发展;从中国—丹麦、中国—俄罗斯等国际科技交流,到跨国企业巨头与科协组织的新型合作;从氢能源等前沿技术应用落地的前瞻性探讨,到城市数字化转型、绿色建筑等事关民生的热点互动……第十八届长三角科技论坛成为历届论坛活动中持续时间最长、参与人数最多、活动内容最丰富的一次,为人才服务国家战略搭建了广阔舞台。
开放协同
服务科创中心激发新动能
凝聚科技工作者的智慧,服务产业科技创新、区域科创能级提升。5年来,市科协围绕区域发展需求,积极发挥组织优势、资源优势和开放优势,促进科技经济深度融合,在助力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科创中国”是中国科协从2020年开始打造的创新、创业、创造服务品牌,旨在通过聚焦产学研金用多方力量,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市科协以建设精准化创新服务体系、专业化技术交易市场、国际化学术交流高地为目标,推进培育创新枢纽试点、建设协同创新载体、探索“在线支援”服务模式、催生新型科技经济融合组织等重点任务,打造“科创服务直通车”服务品牌,进行技术对接、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科技政策、知识产权、科技金融等系列化创新服务活动,构建全方位、全过程服务科技企业和科技工作者的“科创中国”上海机制。
伴随着“科创回归都市”趋势在全球范围内涌现,2022年7月,市科协启动探索“科创街区”试点建设工作;同年10月,长宁区发布《推进“上海硅巷”科创街区试点建设方案》。在“上海硅巷”科创街区,长宁区积极推动以微电子产业成果孵化为“范例”,建设从上海微系统所技术研发,到上海微技术工业研究院中试转化,再到新微集团投融资与产业化的协同创新体系,形成科技成果转化“全周期孵化培育”新模式。目前,已培育了科技型企业上百家,其中沪硅产业等已成功在科创板、创业板上市。这是长宁区在2021年获得中国科协授予“科创中国”试点城市之后的深化和延伸,推动了科技创新向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迈进。
如今,宝山区“环上大”科创街区、奉贤区“东方美谷”、青浦区“长三角数字干线”等新兴科创高地的建设,都留下了科协系统搭建合作平台、输出科技智慧的身影。
建设高端智库,助力产业突破“卡脖子”。在上海科学会堂举行的2019中国(上海)集成电路创新峰会院士圆桌会议格外引人关注。这场汇聚了诸多院士专家的会议,在国内率先发布了《中国集成电路技术路线图》。路线图的创新之处在于没有照搬国际通用的摩尔定律发展模式,而是关注在集成电路发展上“弯道超车”的其他路线。这场会议和路线图也受到了业界的欢迎,由于聚焦了行业痛点、盲点问题,被称为“行业发展及时雨”。而在路线图制定过程中,市科协集成电路专委会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事实上,围绕三大重点领域和产业发展需求,市科协先后成立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材料四大专业委员会,每年举办院士圆桌会议,聚焦基础前沿、关键核心技术和“卡脖子”领域等开展集智攻关,发挥了积极的战略决策咨询作用。
普惠共享
公民科学素质迈上新台阶
科普,助力城市软实力建设。5年来,市科协突出普惠共享,认真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发挥科协组织作为科普工作主要社会力量的作用,推动形成体系构建、品牌培育、服务提升的科普新格局。18.71%、21.88%、24.30%、26.18%……上海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年年攀升,达到国际创新型城市水平。
拓展科普阵地,打造家门口的精神家园。看场科普电影,给机器人编程,体验各种“黑科技”,还能跟科技大咖面对面……近年来,上海老百姓发现,科学来到了家门口,显得特别好“亲近”。而这,得益于科协组织在基层公共服务产品方面供给能力的提升,持续围绕社区居民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关切,注入科协元素、科普元素。
2019年7月,市委组织部与市科协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党建引领基层科协建设的意见》。在市委组织部的指导和推动下,市科协积极抓好工作落实,以打造“社区书院”基层科普服务作为“党建+科建”的落地新模式。截至目前,本市已建成170家基层科普“社区书院”,家门口、点单式、社会化,一批因地制宜、群众喜爱的“科学咖啡馆”“家门口科学社”“科普农家会”涌现出来,落地在党群服务中心、园区、校区、商圈等场所,形成15分钟科普生态圈和公共科学文化阵地。
事实上,“社区书院”只是市科协开展科普工作的阵地之一。在市区,推出“思南汇科厅科普集市”等特色活动;在郊区,开展“科普惠农”工作,积极推进“科技小院”建设和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以全国科普日等为契机,年均举办科普活动近3000场;开发使用“智慧科普”传播服务平台,全市布点2724个;积极打造“科普中央厨房”,通过广泛吸纳社会企业和机构积极投身科普事业,优选科普项目纳入市科协科普资源库,再通过科普资源库集散功能,将适用于不同人群的优质科普资源投入到社区书院、科普场馆、学校、楼宇等科普阵地……市科协努力打造市民身边的公共科学文化空间和家门口的精神家园,不断提升老百姓的参与感、认同感、获得感。
凝聚专业声音,传播“有温度的科普”。市科协联合上海科技发展基金会开展“上海市大众科学传播人物”选树,涌现出褚君浩、张文宏等一批热心科普事业的社会人士;成立了一支由15名院士和24位专家领衔的上海市院士专家科技志愿服务队,与街道联盟单位对接,提供内涵丰富的科普讲座,真正做到“人跑下去”“资源沉下去”“服务放下去”。
营造科创环境,做好青少年科学教育“加法”。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每年吸引近30万青少年参与,推荐优秀项目参加全国展示,每年还会从中选拔推荐优秀青少年参加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已经成为发现和培育未来科技创新人才的重要平台。搭建“科协—中学—高校”的“三位一体”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深入实施中学生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计划(英才计划),探索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科技创新后备人才贯通式培养模式。5年来,有23名学生在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上收获27个奖项,占中国队获奖数一半以上,在国际舞台上充分展示了上海青少年的科学追求。
今年4月,市科协与市教委联合签署了《加强青少年科技教育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以“资源共享、开放合作、共谋发展”为原则,开展持续、深入的合作,共同在“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
拓展提升
自身组织建设取得新成效
深化科协系统改革,在建机制、强功能、增实效上下功夫,5年来,市科协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持续推动学会改革发展,不断加强基层科协组织建设,建好科技工作者之家,进一步提升了科协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党建引领,持续赋能学会能力提升。自2012年,组建市科协科技社团党委,开了全国科协系统科技社团党建之先河。近年来,市科协不断完善在科技社团理事会建立党的工作小组、在具备条件的科技社团办事机构(秘书处)建立党的基层组织,以及选派党建联络员、党建工作指导员的“三位一体”党建工作模式,实现了对192家市级科技社团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
党建工作有活力,科技社团创新发展就有动力。为此,市科协深入开展“党建强会”计划,结合科技社团业务工作探索开展科学普及、科技咨询、政策宣讲、助教、扶贫等形式多样的党组织活动,努力把党建工作全流程嵌入科技社团管理工作;引导党员围绕行业发展建言献策、建功立业,带头攻坚克难、主动担当作为,将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贯穿到科技社团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中。
积极推动学会工作改革创新。市科协加强“分类指导、因会施策、精准支持”,通过“购买学会管理岗位”项目试点、星级学会评选、学会能力提升计划等工作对学会赋能,支持学会开展科技评价、标准制定等服务举措和深入多样的科技支撑服务,推动学会“有人理事、有制度管事、有内容做事、有能力成事”。为了加强对新兴产业、交叉学科、“卡脖子”技术等领域的组织和工作覆盖,积极引导和支持成立市区块链技术协会、长三角氢能科技研究院等41家新型学会组织,组建城市与交通科学、生命科学等学会联盟,推动科技类社会组织进入新领域新赛道。
接长手臂,把科协服务资源向基层倾斜。在全市215个街道(镇、乡)实现科协组织全覆盖,对村居的活动覆盖进一步扩大。松江区以区和各街镇科协换届为契机,实现了科协组织在基层的全覆盖;同时,围绕服务G60科创走廊,加强对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科技工作者的吸纳。浦东新区充分发挥区内科研院所、科普场馆、科技企业集中的优势,初步形成了具有浦东特色的基层科协“三长(2+X)”模式:“2”即“医院院长、学校校长”,“X”包括科普场馆或文化场馆馆长、科研院所或企业科研人员等专业人士……
联情联谊,与科技工作者手拉手心贴心。市科协注重促进科学与艺术的创新交融,丰富科技工作者文化生活,开展慰问上海高层次科技人才的文化服务工作,自2015年以来,上海科学会堂草坪音乐会已举办了16场,先后邀请了曹鹏、汤沐海、廖昌永、魏松、黄英、石倚洁等著名指挥家、歌唱家,联合上海爱乐乐团、上海城市乐团等联袂演出,100多人次院士、1万多人次科技工作者踊跃参与,在上海科技工作者之家形成了高雅艺术品牌活动。
强化联络服务,依托市政协科协界别工作室、市青年科技英才联谊会、市科协法律咨询委员会等平台,组织开展科学与艺术沙龙、法律咨询等活动;建设上海科协网上会史馆,打造“上海科协·网上家园”,集服务办事、科技资讯、学术资源等功能于一体,连接654家科协组织,服务112万人次,构筑科技工作者的精神家园。
从加强对科技工作者的人文关怀到密切与科技工作者的思想沟通,从强化公益性服务到提升科技浓度、提高情感温度,持续的加温、加热、加浓,使科协组织正在成为科技工作者心中的筑梦之地、赋能之地、成就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