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要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今年3月1日,《上海市就业促进条例》正式施行,这是上海时隔17年再次修订促进就业地方性法规。今年以来,以《条例》为牵引,上海市人社局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决策部署,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深化实施就业优先战略,通过构建“大就业”工作格局,全力推动高质量充分就业。
截至今年10月,全市新增就业岗位51.22万个,同比增加2.96万个,整体就业规模1070.82万人,劳动力市场流动性进一步加强;登记失业人数控制在15.26万左右的较低水平;2023届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帮扶就业率达84.24%,居于全国领先位置;累计帮助11189名长期失业青年实现就业创业,提前完成市政府实事项目年度目标。
完善工作机制 凝心聚力稳就业
“大就业”之“大”,首先体现为汇聚各方力量的“大格局”。通览《条例》,不难发现,其最大亮点就是强调促进就业是党和政府的重要责任,必须汇集社会各界的力量共同推进。也就是说,稳就业应成为全社会的共同使命。
以就业服务为例,《条例》第五章明确,“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公共人才服务机构的建设,统筹布局各级公共就业服务网点,充分挖掘区域就业服务资源,向劳动者提供便利可及的公共就业服务”;同时规定,“支持工会、共产主义青年团、妇女联合会、残疾人联合会以及其他社会组织,依托相关公共就业服务资源,举办公益性就业创业服务活动”。《条例》还强调,要将促进就业工作考核结果作为各级政府年度绩效考核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
作为就业工作主管部门,市人社局及时出台“1+2+3”稳就业政策举措——
“1”,即制定出台一个贯彻落实国务院稳就业政策措施的综合性文件,《关于优化调整稳就业政策全力促发展惠民生的若干措施》于7月12日印发实施,其中包含稳就业“18条”政策举措;
“2”,即延续实施2项阶段性纾困政策,分别为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扩围政策和一次性扩岗补助政策,持续推动高校毕业生和失业人员就业;
“3”,即修订完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灵活就业人员等3类群体的针对性支持政策,为重点群体就业提供有力保障。
为加速释放政策红利,市人社局一方面依托大数据,大力推进“直补快办”“免申即享”,让企业和劳动者尽快享受到“真金白银”;另一方面加大政策集成力度,梳理更新了一批惠企惠民的政策服务清单,形成《人社就业创业培训政策电子书》《高校毕业生就业宝典》《惠企政策服务包》,面向社会集中发布。此外,对涵盖了107项市、区两级惠企政策的“点单办”平台进行升级,累计有26.88万家企业通过平台在线申领了补贴;23.9万家企业通过平台查询各类办事指南34.49万次。
扩大对象范围 千方百计促就业
“大就业”之“大”,也体现在服务对象范围之广——市人社局根据求职者的实际需求,逐步打破就业形式和户籍的界限,将灵活就业人员、非本市户籍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群体纳入均等化政策服务范围,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历来是关系发展稳定和民生福祉的大事要事。为此,市人社局不断延展服务半径,深入实施“乐业启航”“乐业助航”“乐业远航”三大行动,密集组织“职引未来”“大中城市联合招聘高校毕业生”“百日千万招聘专项行动”等专场招聘活动,广受欢迎。
针对学生缺少求职经验和社会阅历的情况,今年5月起,市人社局先后与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上海理工大学等高校合作,推出求职能力实训营,课程内容涵盖职业定位、职业决策、求职准备、职场演练等方面,在帮助学生提高求职技能的同时,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求职观。此外,各区也因地制宜,面向辖区内的高校毕业生等青年,推出了丰富多彩,且有针对性的求职能力训练营。
今年6月,在“乐业上海”七周年主题日活动上,市人社局还发布了上海首批红色就业见习基地,旨在为青年提供更多见习机会,赓续红色基因。截至目前,中共一大纪念馆等20家单位成为红色就业见习基地,提供见习岗位179个。
打零工,即打短工,具有门槛低、时间自由、灵活性强等特点,是促进大龄和困难人员就业的重要渠道之一。同时,随着互联网和移动技术的快速发展,涌现出电商主播、新媒体运营师、创客指导师等一批新型岗位,成为许多年轻人的求职选择。
“《条例》首设‘灵活就业’专章,今年7月上海发布的相关通知也明确提出,要强化零工市场支持,鼓励零工岗位供需较旺盛的地区推动公益性零工市场建设,完善零工求职招聘服务。在此背景下,我们正不断完善灵活就业促进措施,规范零工市场,让灵活就业人员更有安全感。”市人社局党组书记、局长杨佳瑛说。
闵行区瑞丽路60号,全市首家零工市场坐落于此。定期举办招聘会、设立零工市场专窗、推广“代招协议”模式……如今,该零工市场已经成为闵行区整合市场力量促进企业和零工岗位高效对接的重要平台。10月底,浦东的零工市场正式挂牌。后续,将有更多区结合自身实际在线上或线下建设零工市场。
创新服务模式 精准高效助就业
“大就业”之“大”,还体现在模式创新力度之大——化被动为主动,变“人找政策”为“政策找人”,想方设法为市场和求职者架桥铺路,进一步提升供需匹配的精准度和效率,让求职更便捷。
金秋十月,又是一年秋招季。琳琅满目的招聘平台中,市人社局官方招聘网站“上海公共就业招聘新平台”,成为许多求职者的不二之选。这个年轻的平台上线短短2年,就能获得如此之多的信任,其背后不仅有广大求职者对官方背书的信任,更包含了对平台服务的高度认可。
打开“上海公共就业招聘新平台”,各大企业热招岗位一目了然,职位描述清晰准确。通过“随申办”账户登录,完善个人信息与简历,求职者就能主动投递简历,也可以接受管理员人工推荐职位和系统自动推荐职位,方便又智能。
“和一般招聘网站需要重复填写个人信息不同,‘上海公共就业招聘新平台’和‘随申办’、学信网、上海市职业技能鉴定网等打通了数据,只需要轻轻一点,就可以一键导入,体验非常好,像网购一样便捷。”明年即将毕业的本科生小王说。
“‘上海公共就业招聘新平台’是我们以数字化转型赋能就业工作的重要探索。”市人社局党组书记、局长杨佳瑛介绍,平台上线以来数次更新迭代。尤其是针对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对称这一痛点问题,通过数据库比对,实现了招聘单位工商经营状态的自动核验。截至今年9月底,已有1.79万家用人单位登录“上海公共就业招聘新平台”,累计发布职位信息27.72万条,招聘人数136.14万人;共计47.83万名劳动者登录,累计投递简历128.18万次。
据介绍,未来该平台还将大力推进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精准画像,实现对人推岗和对岗推人的智能匹配,并精准配套实施职业指导、创业帮扶、见习实训、职业培训、托底安置等各项就业服务。
线上有“上海公共就业招聘新平台”,线下也有“15分钟就业服务圈”。今年主题教育期间,市人社局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形成了全面加强社区基层就业服务标准化建设的设想,其思路就是依托社区的就业服务工作站,把服务阵地延伸到家门口,让就业服务及时送到社区居民手中,由此把“解决一件事”上升到“解决一类事”。
前不久,家住北新泾街道的小章就亲身体验了一回“家门口的就业服务”。32岁的他之前在自媒体公司从事视频剪辑工作,待业一年半,一心找工作但四处碰壁,只好求助爱馨苑社区就业服务站。工作人员了解情况后,劝说小章“适当放宽工资待遇要求,不妨先就业再择业”。
站点负责人表示,他们的工作重点就是聚焦辖区内的长期失业青年、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残疾失业人员及退役军人,定期开展招聘、讲座、沙龙等特色活动,同时提供“一对一,面对面”服务,让求职者感受到温暖,收获更多信心。
有人不解,现在互联网如此发达,为何还要“反其道而行之”,在线下推进就业工作?“其实就是为了提供一种陪伴,告诉人们‘我在这里,你有困难,就来找我’。”虹口区嘉兴路街道服务站点的工作人员介绍道。
截至9月底,全市已建成社区就业服务站点220余个,形成了一批区域特色服务品牌。根据“15分钟就业服务圈”规划,到今年年底,上海每个街镇都将至少建设或试点1个社区就业服务站点。
提升技能水平 多管齐下强就业
“大就业”之“大”,同样体现在技能人才队伍不断壮大——近年来,上海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完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并依托世界技能大赛、全国技能大赛等舞台,让“技能改变命运”“技能成才”的理念蔚然成风,持续引领更多青年掌握技能、爱上技能、投身技能,激发技能人才内生动力。
在前不久闭幕的第二届全国技能大赛上,上海可谓“十全十美”,140余名选手参加了全部109个项目的比赛,取得了10金10银10铜79优胜奖的优异成绩,逾四分之三的选手获奖,令人振奋。
夺冠当天,来自上海市建设管理职业技术学院的蒋晨琪还不到18岁。回想起中考放榜时,她的成绩上一个普通高中完全没有问题。可这个上海小囡颇有主见,认为“与其留在高中,不如去学点实用的、感兴趣的手艺”,就毅然选择前往职校。
“当时,爸妈都很不理解,还以为我贪玩,不肯继续读书。”蒋晨琪坦言,她花了不少功夫才做通父母的思想工作。如今,她站到全国最高领奖台上的照片已经传遍了亲朋好友的微信群。
事实上,在上海,蒋晨琪这样的技能青年还有很多。越来越多的青年开始拥抱技能,“技能成才”也正逐渐褪去“退而求其次”的无奈,展现出“主动选择”的热爱与喜悦。
为了进一步推进技能人才工作,改善就业结构性矛盾,近年来市人社局深入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推进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切实落实稳岗位、提技能、促就业工作目标。
技能培训方面,2021年起,上海连续将“支持培养万名企业新型学徒”列为市政府实事项目,落实“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2021年以来,企业新型学徒制累计培养学徒4万余名,既推动了就业,也培育出一批市场紧缺的高技能人才,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评价机制方面,市人社局也积极探索将技能人才评价向用人主体充分授权,努力发挥多元评价主体作用。其中,重点行业领域企业可自主开展技能人才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对优秀高技能人才可按规定破格晋升职业技能等级。目前,本市用人单位技能人才评价机构累计170家,涉及近740个职业工种,服务用人单位近5000家,社会化技能人才评价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近期,上海出台《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又添新的抓手。未来,市人社局将努力构建一支数量庞大、结构合理、技艺精湛、素质优良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努力建设全国一流、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技能人才高地,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