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水桃花树,春风灼灼开。季春时节,萧县刘套镇第33届“桃花笔会”如约而至。书画名家挥毫泼墨,千亩桃林中墨香与花香交织,诗韵共春光和鸣。这场迄今已有90年历史的文化盛会,不仅承载着“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文脉传承,更成为萧县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
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强调,要进一步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发展全域旅游,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殷殷嘱托指引方向,刘套镇以书画为媒,串联起萧县“农文旅”多元融合的全域图景,在江淮大地书写了文旅兴县的生动答卷。
以书画之名 入振兴之境
“家中无字画,不算刘套人”。这句话不仅道出了书画对刘套这片土地的深刻影响,也塑造着、改变着乡村的气质。刘套镇徐庵村女画家王淑玲,结婚时“不要彩礼要画案”,在当地传为佳话。如今,在刘套镇,超市、饭店开业,村民乔迁新居,都要邀请书画名家举办书画笔会。“农忙挥锄种桃,农闲泼墨作画”已成为刘套人的生活图景。受“桃花笔会”的影响,乡村书画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目前,这个只有4万多人口的乡镇已拥有1000多名书画爱好者,其中包括马新梅、耿宏亮、王开刚、黄宝等11名中美协、中书协会员,50多名安徽省书协、美协会员。
近日,在萧县刘套镇第33届“桃花笔会”上,书画名家挥毫泼墨。记者 蒋帮煜 摄
在刘套镇的街道上,各类书画装裱门店随处可见。“靠画画和装裱,他现在一年收入5万多呢!”刘套镇党委宣传委员朱敏告诉记者,画家夏乾利靠着开书画店,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像这样的专业书画装裱店,刘套镇有14个,刘套人在县外经营的画廊有15家,形成了一体化书画产业链条,年书画交易额可达3000多万元,许多农民书画爱好者靠艺术创作过上了小康生活。
“桃花笔会”闻名遐迩,刘套镇桃产业也享誉全国。“刘套镇素有栽植桃树的传统,处于盛果期的甜桃1万多亩,品类多样。”刘套镇党委书记李磊介绍,从4月底开始,大棚油桃就抢鲜上市,5月份,“突围”、黄金蜜、水蜜桃、黄桃等品种相继成熟,远销北京、上海、杭州、南京、哈尔滨、沈阳等地。2024年,桃农人均纯收入达1.5万元以上。流转土地3000余亩的“桃丰”合作社栽种桃苗,畅销全国,被评为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在全国桃苗市场“三分天下有其一”,刘套镇也成为“中国最大的桃苗基地”。
“长期以来,刘套镇在传承发展优秀传统书画艺术的同时,不断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新途径。除了办好每届‘桃花笔会’外,还依托黄河故道历史文化,举办了黄河故道文化节,打造了黄河故道风景区、书画创作基地、书画采风基地、民宿旅游文化、千亩阳光玫瑰采摘园、万亩水晶梨基地等与农耕文化相结合的休闲旅游基地。”李磊表示,下一步,将加大书画人才培养力度、文化产业发展力度,延伸文化产业链,拓展文化市场空间,加快文旅名镇的建设步伐。
以资源之力 筑文旅之基
萧县是全国著名的书画艺术之乡和文化大县,域内文化资源丰富。近年来,萧县紧抓农文旅融合发展契机,深挖文化内涵,充分发挥生态文化、传统文化、乡村文化的资源特质,打造多元化的“文旅套餐”,做足文化与旅游融合文章。
白土镇积极依托境内的倒流河和葡萄产业,深挖古萧窑遗址、花甲寺新石器遗址、苏轼寻炭处等历史文化资源,并着力加强葡堤原乡建设,创新举办了风筝文化节、葡萄文化节、星空嘉年华等一系列文化活动。永堌镇依托本地王山窝梅林、永堌水库、圣寿寺等自然资源,巧妙通过招商引资方式,将古老村落许岗村打造成极具童话色彩的“皇藏溪谷”网红村,成为游客春季旅游打卡地。孙圩子、庄里、官桥等乡镇则充分利用杏花、桃花、梨花、书画等资源优势,举办杏花节、梨花节各种文化艺术节,“以节促旅、以旅兴农”,进一步擦亮了萧县文化名片,助推生态旅游、产业振兴、乡风文明等全方位发展。
伏羊美食宴全城、萧县书画精品展、非遗民俗展、精品旅游线路体验……这是萧县伏羊文化节的一系列精彩活动。“为进一步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刺激消费,我们县不断丰富旅游组织形态,先后以‘品萧县文化赏萧县书画游萧县美景尝萧县美食’‘伏羊情·萧县行’等为主题,借助每年一度的伏羊文化节,吸引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游览观光。”萧县文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萧县不断创新形式、拓宽渠道,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诚邀八方宾客,如以“自媒扬新风‘徽’聚好故事”为主题,邀请全省正能量网络名人组团来萧采风;以“书画”为媒,邀请全国各地的书画艺术家来萧开展“百名画家画皇藏”写生交流活动;组织开展自行车旅游、赏花游、夕阳红旅游、夏令营旅游等。同时,把景区、景点、美丽乡村、特色小镇等有机结合起来,打造乡村旅游精品景点线路,从观光游向休闲、度假、户外运动、采摘体验等旅游产业化方向发展,促进旅游产业收入持续增长。2024年,萧县共接待国内外游客60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44.8亿元。
以品牌之翼 铺共富之路
萧县积极依托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聚合特色农业、文旅资源,走好“产业固本、文化铸魂、旅游赋能”发展路径,大力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萧县依托独特的农业资源,除积极发展辣椒、白山羊等“七彩农业”外,还通过合作社、龙头企业、示范园等带动的形式,大力发展车厘子、草莓、西瓜、彩色番茄等特色产业,探索拓展乡村种养、加工流通、休闲旅游、乡村服务等多元化富民产业项目,着力打造“育、产、供、加、销、游”全产业链条。同时,秉承绿色生态原则,突出市场效益,形成“一村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发展格局,助力集体增实力、群众增收益。2024年,萧县“七彩农业”总产值达60亿元,绿色食品全产业链产值达230亿元。
大力发展节庆经济,打造“伏羊文化节”新品牌,推进白山羊规模化养殖。2024年,全县规模养殖场发展到263家,肉羊养殖合作社18家,散养户逾1.8万家,养殖环节产值达21.55亿元。以节为媒,以羊会友,萧县巧借伏羊文化节为“招商引资、招才引智”穿针引线、牵线搭桥,现场集中签约汽车零部件、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8个项目,计划总投资约208.2亿元。
实施“田园普及计划”“狮虎行动计划”“英才激励计划”三大工程,培养书画人才,打造书画文化新高地,增强文化软实力。大力推进圣泉水墨小镇、画家村文旅融合项目建设,积极扶持笔、墨、纸、砚等关联产业,带动创作、培训、装裱、交易等行业发展。以“区域融合 书画先行”为主题,举办长三角全区域大型综合性书画艺术节庆活动,拓展徐州毗邻区、淮海经济区、长三角一体化书画产业市场。目前,全县拥有画廊200多家,规模以上文化企业18家,每年书画市场交易约8万件(幅),年销售收入超1亿元。
从“桃花笔会”到“文旅强县”,萧县这片土地正以“人一之我十之”的劲头深入践行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当农民执起画笔、当桃林变成画廊、当传统邂逅创新,一幅“艺旅融合、城乡共美”的现代化新画卷,正在皖北大地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