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画像砖,作为一种墓葬装饰,反映了汉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及由此形成的墓葬制度和习俗,主要分布在四川和河南等地,在江南地区极为罕见。上世纪70年代在南京高淳固城东汉墓出土了一批画像砖,但由于表面图像漫漶不清,近50年来学术界尚未能识别其内容。记者从日前由苏州市考古研究所主办的江南地区的考古与艺术——第五届江浙沪美术考古青年学术研讨会上了解到,该画像砖的图像最近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已得到识别与解读,对研究汉朝儒家文化由北向南传播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
据介绍,1974年,高淳固城东汉墓出土了十三块模印画像砖,由于上面图像模糊,当时的考古报告中对画像砖只停留在图像描述阶段,无法判断画的究竟是什么。
“2022年,受镇江博物馆委托,我们开始研究这些珍贵的画像砖。”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导朱浒告诉记者,“通过运用最新的技术手段,又与山东、徐州、海宁等地的画像石进行比较分析,我们初步判断,固城东汉画像砖上的历史故事有‘尧舜禅让和有虞二妃’‘荆轲刺秦王’‘梁高行’‘孔子见老子’‘秋胡戏妻’‘楚昭贞姜’‘太子申生’等内容。”
高淳墓M1出土“尧舜禅让”“荆轲刺秦王”故事画像砖、线稿(刘小卓绘)
其中1号画像砖绘有“尧舜禅让和有虞二妃”“荆轲刺秦王”两则故事,总共有7个人物。记者看到,1号砖最左侧站立两人,为梳高髻的女性形象。中间两人跽坐在地,一边交谈一边在传递某种物品。朱浒解读说:“通过对山东莒县东莞镇和泗阳打鼓墩樊氏墓的‘尧舜禅让’图像解读,不难识别这个画像砖左侧的四位人物,从左至右应为‘尧二女’‘尧帝’与‘舜帝’。尧为了观察舜能否胜任帝王之职,将两个女儿嫁给舜以观察他在家中的德行。图中,尧正在将两个女儿以及象征天子权力、装在匣中的玺绶托付给舜。”
右侧三位,结合整幅画面的主要因素,立柱、长剑、断袖、开盖的匣子,朱浒判断这一场景描绘的是汉画像中常见的历史故事“荆轲刺秦王”。
“秋胡戏妻”画像砖、线稿(刘小卓绘)
东汉画像砖描绘的题材不仅有帝王、圣人,还有列女。镇江博物馆副研究馆员蓝旻虹举例说,比如第六枚画像砖讲述的是鲁“秋胡戏妻”的故事,题材取自汉代刘向《列女传》中“鲁秋洁妇”。大意是:春秋时鲁国人秋胡,娶媳妇才五天就到陈国做官去了。五年后,秋胡衣锦还乡,路过一桑园时看到一名美丽女子,秋胡上前调戏,女子不为所动。秋胡碰了一鼻子灰,回家后发现妻子就是那个采桑女。秋胡无比尴尬,而妻子愤而自尽。
固城东汉画像砖上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题材,又有着怎样的含义?朱浒认为,“汉代自武帝以后独尊儒学,这些画面就是儒学核心思想的体现。”
画面中首先出现尧舜,因为在儒者心目中,尧舜是道德典范,尚德、修身、安民。同时,儒家思想提倡的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等观点,为历代儒生尊崇。
“太子申生”历史故事画像砖、线稿(刘小卓绘)
荆轲属于刺客一类,但也是“义”的代表,因为他是为了报答燕太子丹对自己的恩义。太子申生是“孝”的代表,申生是晋献公与夫人齐姜生的儿子,齐姜死后,晋献公喜欢骊姬,生下儿子奚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继位,诋毁太子申生。申生知道晋献公离不开骊姬,最终选择了自杀。“楚昭贞姜”是贞节守义的代表。贞姜是楚昭王的妻子,一次出游时,被楚昭王留在剑台之上。结果楚王没有来,洪水来了。楚昭王派使者去接她,但使者忘记携带信符。夫人没有看到信符,不肯离去而被淹死。按现代人的观点,当然有点愚昧,但汉朝人特别推崇她。
黑松林出土的孙吴石屏风图像
在此次研讨会上,苏州黑松林出土的孙吴石屏风图像也是研讨的热点,对这一画像上究竟是什么内容也存在着不同的看法。苏州市考古研究所所长程义认为“这是一幅历史鉴戒图,其画像内容应该是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的故事”;朱浒认为石屏风的上、中、下层分别刻绘“有虞二妃”“周室三母”“泰伯奔吴”的故事。
这两处画像有没有一定的关联性?又有着怎样的历史价值?朱浒认为从中可看出东汉到三国时期儒家文化由北向南传播的路径。汉末,受到战争的影响,大量徐州士人逃难到南方,孙策军事集团中也有大量的淮泗旧部来到江东地区,这些流动人员无形中承载了汉画像艺术由北向南的传播与发展。高淳固城画像砖和黑松林出土孙吴石屏风图像,都可以在山东、徐州地区画像石中找到原型,表明其内容受到了北方流行的儒家意识形态的影响。
中国美术学院讲师何康持同样的观点。他认为,“从绘画技艺与构图上也可以看出北方对南方的影响,高淳画像砖采用的是阴线刻和浅浮雕,这在东汉时期徐州地区,尤其是江淮地区特别流行。作为中转站的高淳,对江南地区画像石、画像砖的形成,带来了重要影响,包括图像样本与雕刻工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