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不确定因素增加的背景下,中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有好、符合预期,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上海贯彻落 实中央精神,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效益为中心,经济运行稳中有进、稳中有好的亮点频现。今天开始,解放日报·上观推出“上海经济解码”栏目,对此作一些 解读。
今年上半年,首次占比超过上海GDP七成的第三产业,究竟是靠什么拉动的?
金融,或房地产?事实上,习惯思维中,人们可能会认为这两大服务业贡献最多。然而和去年全年相比,受股市波动、楼市调控影响,上半年,上海金融和房地产业增速都有所放缓。另一边,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以下简称“软件信息服务业”)却更上一层楼,成为当前上海第三产业中发展速度最快、成长性最好的行业大类。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上海软件信息服务业增加值772亿元,已经和房地产业非常接近; 增加值同比增长高达16.5%,仅次于金融业的17.1%。
数字难以衡量行业变革
这个近年来异军突起的行业,究竟是什么?
通信、电商、互联网和移动互联、软件开发……在国家的统计标准中,软件信息服务业包含了十多个子领域,几乎涵盖移动通信、互联网和计算机软件领域的所有方面。发展到今天,这些领域的基础与核心,其实就是互联网。
然而BAT都没有诞生在上海,在中国互联网业发展的前半程,上海优势并不太明显,为何时至今日,以互联网为核心的软件信息服务业,渐渐成为上海经济发展动能最强劲的新支柱?答案很简单:因为在今天的上海,这个行业的内涵变了,外延也在不断扩大。
16.5%,上半年这个增速背后,其实还很难充分呈现出变革的趋势。统计部门专家表示,软件信息服务业虽然门类众多,但现实发展已经和过去的分类发 生很 大变化,许多小类之间互相融合,甚至跳出第三产业,与一、二产相融合。目前,统计部门正在探索改革,寻求更能反映互联网等服务经济真实情况的统计方式。
“上海是全国数据信息最集中的地方,在今天的上海,有数以千计以数据为生产原材料的企业。”上海市发改委副主任王思政认为,工业化和服务业大发展在上海留下了海量数据的资源,随着时代变革,这促使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型服务经济在上海“起飞”。
“把互联网作为工具,进行商业模式创新的‘电商时代’已经要过去了,中国互联网产业正在走向第三个时代。”阿里巴巴学术委员会顾问、原阿里巴巴副总裁梁春晓对记者表示,在未来,互联网将成为基础设施,将从商业模式创新转入社会创新阶段。
“上海不需要羡慕其他城市的今天,而要看到自己的后天,现在开始打基础,把眼光瞄准十年后。”梁春晓说。
新贡献究竟来自哪里
增加值接近房地产、增速接近金融业,上海“软件信息服务业”的贡献,究竟来自哪里?
过去数年中,上海的软件信息服务业,注重的也是商业模式创新,以一号店、饿了么等一系列电子商务平台为代表,它们吸引了市场和资本关注,快速发展,拉动上海软件信息服务业产值连续多年两位数增长。
“前三年,上海该领域产值增速每年稳定在12%左右,但今年上半年超过15%,提速的趋势很明显。”统计专家指出,虽然当前统计手段还很难完全反映新经济的变化趋势,但通过调研走访发现,今年上海软件信息服务业中增长最快的,是那些业务与技术跨界、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尤其是和“新硬件革命”密切相 关的 新一代互联网企业。
统计数据上,要找到、找全这些企业,很不简单。而在现实中,这些新经济、新业态,同样踪迹难寻。如今的上海,该领域的企业,没有大厂房、高楼宇,它们“藏”在城市的角角落落,或是写字楼的一角,或是某个创业孵化器的简陋办公室中。
他们不需要太多硬件,有人,有电脑,有网络,有思维和技术,就有生产力。
空间上,这些企业不起眼,而在市场上,它们同样习惯了“不露声色”。许多新锐企 业的名字不为公众所知,但它们的服务对象,却是在沪的世界500强、大型国有企业集团。这些新锐企业就像自由自在的昆虫和鸟类,游荡穿行在城市森林中,让 那些作为“参天大树”的大企业,重新焕发生机。
产业基础、信息资源、金融资本、创新技术、人才队伍……当这些要素集聚,上海软件信息服务业的 变革与发展,便有了肥沃的土壤。在上海具有传统优势的汽车行业,变革尤为明显:沿着整车厂和上下游产业链体系,软件信息服务业正在深度介入,人才开始跨界 流动,创新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整个行业体系……
“陆家嘴的投行多次请我讲课,他们是一群嗅觉最敏锐的人。”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教授朱西产表示,集聚在上海的金融资本,感兴趣的方向,正从纯粹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转向与硬件融合的信息技术革命。
“混血团队”背后的上海优势
当软件信息服务业体量接近了房地产业,高基数下,它还能在上海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吗?
8月初,国家发改委相关部门来沪考察服务经济发展情况,当他们来到位于杨浦区创业基地的炘璞公司时,企业里的一名美国年轻技术骨干作为代表,为考察组边讲解、边播放PPT。这个场景,给考察团队留下深刻印象。
这家2012年在上海成立的科技型创业公司,做的是“工业物联网”,服务于宝钢、GE等在沪的世界500强企业,是新一代软件信息服务业的典型代表。这家企业员工中,30%是外籍人士,以欧美国家软件工程师为主;而在核心技术团队中,该比例要超过60%。
中国资本、外籍员工,这种国内企业“走出去”时常见的组合模式,如今却在上海本地落地生根。炘璞公司董事长周敏是毕业于清华、曾任硅谷银行高管的 “中国女学霸”。2010年,她在上海政府引导基金支持下,成立创投公司,6年来投资了包括炘璞在内的10家创业企业,除了1家在硅谷,9家都在上海。这 些企 业,技术团队都是中外融合,有一家上海企业甚至连创业者也是法国人。
类似的“混血团队”模式,在上海的“互联网造车”界也有典型。比如位于嘉定的蔚来汽车,企业管理者是非汽车行业的知名职业经理人,技术团队来自世界各地,外籍员工为核心力量。
技术团队“中外混血”、管理模式职业经理人与技术研发人员组合,这些创新创业的新模式,是上海新一代软件信息服务业的一个个剪影。这个特征鲜明的剪影,由市场造就,也由上海的独特环境造就。
周敏介绍,做工业物联网的人,要懂软件开发,又要熟悉相关产业,国内此类复合人才偏少,因此通过“领英”平台,全球招聘,打造了精英级的技术团队。 “这 些来自欧美的优秀软件工程师,平均年龄在30岁左右,他们看中新技术在上海的发展空间,又喜欢上海中西融合、国际大都市的工作生活氛围。”周敏说。
“上海此类服务经济的新发展,来自上海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综合优势,包括人才聚集能力、金融服务能力等等,可谓厚积薄发。”国家发改委考察团队负责人表示,这些优势使得上海此类创业企业中,人的想法理念不一样、创新模式不一样、对未来的视野和判断不一样,由此,成功概率和发展潜力也将大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