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首页>地方频道>上海>社会

上海女医生双亲捐献遗体 母亲为14次颅底手术献身

   本报讯 10月11日,79岁的母亲走了。去世前她签下遗体捐献书,她的身体足够完成14次高难度颅底手术。记者昨天从瑞金医院获悉,该院李一亮医生的双亲已悉数捐出自己的遗体,其他长辈也表达了捐献的意愿。“我们的命是医生救的,希望也能用自己的身体帮医生一次。”

  11日晚19点35分,瑞金医院神经外科监护病房全体医护人员向病床上的遗体深深鞠躬致敬,为一位79岁的患者送行。逝者的女儿、瑞金医院麻醉科医生李一亮也站在人群中。她含着热泪,将一份遗体捐献书递给社工部医生,为母亲完成最后一个愿望。

  “签字之前,我和父母反复详谈了几次,捐献之后,具体送去什么科室、做什么手术,全由医学院安排,他们都表示没问题。”昨天,情绪渐渐平复的李一亮坦言,“说实话,我自己还达不到这个境界,只是想到有的器官可以捐献,还没想过遗体捐献的事情。”

  她的父亲生前是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母亲是中央民族大学物理学教授。在李一亮的印象里,父母对人生的态度总能给她许多启发。“记得父亲提到遗体捐献时告诉我,‘本来还想捐献器官呢,但是年纪大了,功能已经不行了,再捐献不好意思。’现在想来,他们的思想真的走在了许多人之前。”当年,父亲因肺癌去世。上海的遗体捐献者在青浦区有一块公共墓地,她的父亲长眠于此,母亲不久也会在这里选择最后归宿。“每年来扫墓,看到这么多为了医学奉献最后一点光、一点热的人聚集在一起,包括复旦大学老校长谢希德教授这些名人大家,心里其实是温暖的。”

  几乎所有医学生都离不开“大体老师”———遗体捐献者的栽培。从认识第一根神经、切开第一条动脉、熟悉第一个脏器开始,它们无声地在解剖课上教会医学生读懂身体。“现在所有遗体的来源都是患者自愿捐献,数量还比较少,但它的确是医学生快速成长的唯一方式。”主治医生、神经外科主任医师孙青芳介绍,以神经外科为例,李一亮母亲的遗体可进行从前到后、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不同角度位置的14台高难度颅底手术,帮助医学生快速了解颅底结构。“正常人颅内有脑组织以及非常复杂的血管组织,稍有不慎就会导致残疾乃至死亡,医学生如果没有足够的实践训练,课本知识不足以让他们走上手术台。有了解剖实践,能力将显著提升。”据悉,除医学院校解剖教学之外,遗体捐献后的主要流向为临床病理诊断及解剖、塑化教学以及科普教育展览等。

  从4年前送走父亲,到现在送别老母,李一亮欣慰地看到红十字会遗体捐赠的名单越来越长。她透露,如今舅妈、姑妈等长辈也有了遗体捐献的想法。“姑妈的女儿42岁时因癌症过世,对她的触动也比较大,她说过,如果能为医学研究做出一些小小的努力,未来让其他癌症患者可以有治愈的希望。”根据交大医学院红十字会统计,目前每年有150余名遗体捐献者前来签署志愿书。李一亮说,母亲就是榜样,她要把对生命的尊重继续传承下去。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0402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