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工信部的通知,从9月1日起,购买手机卡必须出示二代身份证“验明正身”。“新华视点”记者调查发现,“史上最严手机实名制”实施以来,不少非实名用户已经改办了实名制卡。但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依然存在不出示本人身份证即可购买三大运营商手机卡的情况。
违规销售
店主:开卡可用别人的身份证
根据工信部部署,从今年9月1日起,电信企业各类实体营销渠道要全面配备二代身份证识别设备,核验用户本人的居民身份证件。
然而,记者近日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发现,不用身份证仍然可以通过多种渠道买到手机卡。
在深圳,相关部门9月2日在罗湖书城片等7个移动电话卡售卖场所查出23家存在违规销售情况的店铺。暗访人员在没有出示身份证的情况下,在罗湖书城片、福田统建楼片、南山区沙河街片购买到3张手机卡,其中中国联通卡2张、中国移动卡1张。
13日下午,记者在北京朝阳区慈云寺桥附近一处报刊亭看到,店内有多家运营商的手机sim卡销售。当记者问没有身份证,或者只提供身份证号码能否购买sim卡时,报刊亭店主表示需要身份证才能购买。“都需要身份证才能激活,这个是新规定。”该店主随手指向报摊上的一张手机实名制通知。
当记者要离开时,店主却随手拿出几张手机卡,称“给你这些卡吧,能直接打电话,不用实名。”这些卡片写着20元市话套餐,预存20元,但卡的售价却是50元。店主称“这50元里有30元是卡费”。
记者看到,这些卡均和运营商营业厅销售sim外观没有差异,号码、卡号均印刷在卡面上,手机卡表面更是显著提示“凭有效身份证件,办理真实身份信息登记”。随后,记者用购得的手机卡接通尝试通话、短信等功能,均畅通无阻。
店主告诉记者,这些卡是批发来的,可以用别人的身份证信息开卡,这样就不会遭遇停机了。至于这些身份证的来源,店主则不肯再多说。
庞大产业链
“伪实名卡”成骚乱电话帮凶
来自360安全中心的数据显示,2015年第2季度,360手机卫士共为国内用户识别和拦截各类骚扰电话80.1亿次,平均每天识别和拦截骚扰电话8802万次,同期拦截各类垃圾短信约80亿条。据介绍,利用非实名或“伪实名”的电话卡实施电信诈骗,已经形成庞大的产业链。 “有些诈骗电话所使用的手机卡就是‘伪实名’的电话卡。这些手机电话卡看上去是实名的,但却是与登记身份的人毫不相干的人在使用。”360公司首席反诈骗安全专家裴智勇说,此外,让人不胜其烦的各类骚扰电话,与非实名的手机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裴智勇说,从今年初工信部等部门开始整治以来,各类骚扰电话、短信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各种“伪实名卡”的大量存在。
比如,虽然在上述“中国联通4G慧卡”的包装上,明确注明“需要实名制登记才可使用”,但一些店主称,这些卡都已经实名登记过了,无需购买者再出示身份信息。
为什么会出现“伪实名卡”?一方面,业内人士表示,有不少个人和商家出于利益需求,在实行实名制前就开始“囤积”手机卡,有的甚至从农村和偏远地区大量购买身份证信息用于办卡,给手机卡实名制留下了“历史遗留问题”。
另一方面,记者调查发现,即使在9月1日之后,使用其他人的身份信息,仍然能够办理运营商的手机卡。9月4日,北京朝阳区东三环一处报刊亭店主向记者表示:“找个朋友的身份证也可以,我这儿要‘扫描’一下就能用,不是你的也没关系。”6日,西城区菜市口附近的一报刊亭店主同样表示,报刊亭只是要通过运营商的设备“扫一下”就好,并不会验证身份证信息与使用者是否一致。
亟待管理
利益的驱动让漏洞依然存在
2015年1月工信部公布数据显示,仅中国移动在全国非实名登记的手机卡已达1.3亿张之多。工信部相关负责人近期表示,今年治理专项行动开展以来,电话用户实名率稳步提高,全国已完成1000余万老用户补登记工作。
工信部电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李易认为,非实名电话卡的泛滥与运营商近年来的高速扩张有关。运营商过于关注自身业绩,对客户信息的质量有所放松,特别是经营业绩层层加码到基层营业网点,有的业务员出于考核的考虑,会放松对实名制的要求,而利益的驱动让这些漏洞依然存在。
尽管三大运营商已经开始清理非实名卡,但是对于“伪实名卡”,运营商还没有找到行之有效的快速解决办法。据浙江省移动公司内部人士透露,“伪实名卡”的识别难度较大,不方便进行电话或短信通知,只能在用户到移动营业厅办理业务进行实名验证,或者在登录网上营业厅输入身份信息时,逐步解决“伪实名卡”的问题。
中国互联网协会信用评价中心法律顾问赵占领表示,运营商应采取措施,通过抽检、举报相结合的方法,规范和治理“伪实名卡”。
专家认为,运营商应将“实名制”的实施当做自身转型升级的机遇。“在运营商的数据库里,大量非实名或者‘伪实名’的用户数据降低了运营商所掌握的大数据质量,需通过严格的实名制将现在的信息孤岛打通,通过高质量的数据分析提供精准便捷的客户服务,参与‘互联网+’时代的市场竞争。”李易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