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人代会会场,市人大代表、上海西部(企业)集团公司董事长陈敏表示,遭遇“爆发式”维修需求时,城市应该具有紧急动员能力,依靠区域联动,动员社会力量,共同解决问题。
陈敏认为,目前上海水管是按照-4℃的标准设计的,遇到35年一遇的寒潮,“扛不住”是必然的。不过,硬件问题之外,还有一些机制问题要解决:目前,经过二次供水改造的水管由水务局管理,改造前的水管还是由小区物业修理,不少居民本着有事找物业的惯性思维,“病急乱投医”,但物业的维修力量———不管是队伍还是设备,都难以应对这样的“爆发式”维修需求。
如何系统性地修补行业“短板”?陈敏建议,首先要理顺“管水到表”的规定,将目前交叉于水务、住建等部门之间的“水管子”梳理清楚,并通过全面推进二次供水,打通居民用水的“最后一公里”。遭遇类似突发事件,应建立相应的应急预案,整合维修的布点和人员,还可以购买社会服务。“这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细节问题———报修与结算的对应问题。对于百姓来说只要解决问题就行,但不同的物业企业、维修团队有着各自的产权关系,要建立一个契约,使得物业之间敢于联防联勤,更要通过互联网解决派单收费、结算问题,使得资源整合有现实基础。”
陈敏表示:“目前,水务部门已经有所表态,要进行区域联动,采用购买社会服务或者物业联手的方式解决突发问题。事实上,不光是水管,还有小区水表、电表等各种服务都可以整合。服务人员也应该更加多样化,最终打造出全功能、复合型社区服务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