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首页>地方频道>上海>社会

高科技仍难挡老货吸引力 申城老字号门口大排长龙

   市民蜂拥至上海滩那几家闻名的老字号采买年货,门口队伍总是很长很长,是年复一年不变的“春节新闻”。

  上海人对“吃”的考究,是最容易在春节爆发的。对一个老上海来说,过年放不放烟花未必要紧,从年夜饭开始的吃食却由不得怠慢;对一些特属于过年时登场的“老货”,就尤其不能随便。

  对“老货”的钟情,是许多人经年的习惯。黑洋酥汤团里咬出的猪油香,或是八宝饭上嵌着的红绿丝,再或是南货店里现场切的精火腿,无不是最具标识度的“过年的味道”。另一面,过年买“老货”,多少也有一些仪式感,甚至是对某种“价值”的追念。

  说到底,还是心中那一份“情结”。这“情结”不仅是属于过年的,更是属于日常的。

  毕竟安顿这些“老货”,不是一件轻松的事。真正的“老货”背后总有一套“老法”,譬如火腿是一定要过了冬至开始腌制、经过一年充分发酵的;汤团一定要以猪油拌黑洋酥,并用水磨面粉一只一只手包的。“老法”就是规矩,做的人要守规矩,买的人、吃的人也要守规矩。而这个科技高度发达、互联网快速扩张的年代,更多时候是拿“快”作标准、以“新”为目标,老老实实守这份“老法”的规矩,其实是一番不小的考验。

  高科技带来了高效、便捷、自动化。那些传统意义上的过年必需品,今天都能找到这样那样的“高科技替身”。它们大多是“效率”的赢家——火腿腌个半年也能拿来叫卖,汤团更有机器批量生产。

  但买惯了“老货”的人,宁愿“费而不惠”,也要完成那么一项仪式,终究还是看重“老货”的特别。那套复杂的“老法”,要求的是一丝不苟的匠心,亦是精益求精的理想;守着规矩精做而成的东西,味道也与“速成品”有微妙之别。而这微妙的差别里,恰恰揉进了传统的味道、文化的味道、人的味道。

  其实买“老货”的人对“老字号”们最深的期待,也就是这特别的味道。飞奔的时代,愈难觅也愈重要的,正是这种“味道”。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5676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