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校学生在学习技能。青年报资料图 记者 吴恺 摄
高级技术工人缺口很大,一些工种需要有精细化的“匠人精神”,却苦于后继乏人。正在召开的全国两会期间,不少代表都呼吁,要重视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培养真正的新一代中国“工匠”。记者采访获悉,上海目前已经做出规划,将建设一批行业特色鲜明、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联系密切、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水平普通本科院校。
青年报特派记者 刘晶晶 北京专电
现象 学校出来重新回炉得3年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发动机厂维修部门的高级经理徐小平是从基层走出来的。他告诉记者,企业现在感到“头很大”的是,学校送过来的学生还得重新“回炉再造”。
“学生跟企业的需求脱节,所学的东西跟企业实际根本没关系。”徐小平说,“比如说一台机器,按照产量要求应该做80个零件出来,他做了50个做不下去了,然后就不知道怎么办了。因为学校上的课只告诉了他,这台机器的性能是能做100个的,至于为什么、做不出怎么办,这样的问题是不教的。而工厂里每天都在发生实际的问题,我们就要重新培训,从头讲起。”徐小平说,这样“重新回炉”的学生3年能出来算好的了。
只通理论,缺乏实践经验,只在乎皮毛,不知道深入研究,没有思考能力,这是目前职业类学生的一大弊端。徐小平说,这和老师的教学模式有关,如果老师自己也不知道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教学只注重理论,不和实际结合,教出来的学生就容易教条化,也没有自己独立思考研究的能力。
“一个学生出来要符合企业要求,不是说这些机床会操作就行了,而是要懂很多规范的东西,训练一个学生要从分析问题开始训练,比如一个工艺发生问题后,怎么从技术上去攻破。而现在的教育,设想出来所有东西都是完美的,学生认识、会操作就可以了。工艺的缺陷在哪里,根据这些原理会发生哪些实际问题,他们不知道。到了岗位上就傻眼了。”他表示。
担忧 年轻人不愿意做技工
徐小平调研发现,现在高技能人才其实非常缺乏,尤其是在提倡大力发展中国智造的背景下。“我们现在很多高职大专生都是大学考不取勉强去读的,而不是真正自己喜欢或是学校需要的。”而有一个现实就是,职业技工的道路,是需要沉下心来慢慢琢磨,慢慢累积经验的,未来的“智造”,更是需要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事实上我们现在有些工种是极度缺人的,比如汽修,缺口很大,但从业人员层次很低。还有一个是模具,模具工太缺了。”徐小平告诉记者,一个模具工退休后被返聘工资可以达到2-3万一个月。虽然目前有数控成型方式,但模具制造还是需要有人做调整、微修、修模,这些是机器没办法代替的工种。模具工变得更加精细化,但这个功夫不是一两年能培养得出的,必须要有一个庞大的基础队伍不断地做,然后里边再出一批人出来。
“现在大家都急功近利,也没有人静静心心地把这个职业作为一辈子的追求,好的工人凤毛麟角,所以老师傅都很吃香,一旦这种工种没有人做了,学校招生又招不到,取消了学科,那就是恶性循环了。”他很是担忧。
同样的担忧也困扰着全国人大代表,上海电器液压气动有限公司液压泵厂数控工段工段长李斌。他告诉记者,虽然制造业企业不景气,从业人员的比例总体呈下降趋势,但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技术工人需求量总体在上升。“这和产业调整有关系,技能等级在往上走,先进设备、机器人、自动化,高精设备应用增加,产业链从中小游设备向中上游设备集聚,这就更需要有技术。” 而让这个已经在一线工人的岗位坚守了36年的全国劳动模范所担心的是,没有年轻人愿意来做一线的工人了。
“现在进来的学生,在团队精神、好学精神方面都有所缺乏。我和他们聊,发现他们对于工作真正的目的都不是很明确,感觉工作都是为了赚钱。”李斌说,“他可能一路从竞争过来,到技校后已经感觉灰心了,做了工人更觉得是失败者,没有职业的荣誉感,那还怎么好好工作,更不用谈创造价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