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首页>地方频道>上海>社会

曹杨环浜打通近4000米岸线 释放更多公共空间

 曹杨新村修筑了健身步道,紧挨绿化带和曹杨环浜,现已成为居民每日锻炼的首选之地。

  曹杨新村修筑了健身步道,紧挨绿化带和曹杨环浜,现已成为居民每日锻炼的首选之地。

  据文汇报消息,“阿拉曹杨‘第一街,穿新衣裳啦!”家住普陀区曹杨金梅园的陈阿姨惊喜地发现,以前上班必经的桂巷路变样了,变得更漂亮、更迷人了。从前的臭水坑、陈旧设施、乱糟糟的门面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条崭新、整齐的步行街。

  曹杨新村是我国第一个工人新村,自1951年开始规划建设,至今已60多年。虽然就在水边,但这里多年来一直保持着传统形式的绿化带,草地、灌木、乔木等密集生长,并用围栏围住,防止行人踏入。绿意虽浓,居民却无法亲近,无处落座,前往水边也被阻挡。

  在成为上海市首批城市更新试点单位之一后,曹杨新村在与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开展抽样调研的基础上,度身打造了更新方案。“公共空间是需要使用的,不能仅仅用来观赏。”桂巷路步行街改造负责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王伟强表示。在他眼里,城市更新不仅要“锦上添花”,更要“雪中送炭”,要贴近老百姓的生活,打造宜居空间。

  “不老的规划”有点老了

  就在1951年时,上海市政府征用真如镇东庙前村土地225亩,开工兴建工人新村。1952年5月,首期工程完工,一共建成了48幢楼房。因为这片建房基地靠近曹杨路,这才命名为“曹杨新村”。曹杨新村至今为止历经60多年变迁,虽然也经过局部拆改建,但工人新村的发展脉络保存完好,建设历程依然清晰可寻。

  摄影爱好者陆文彬曾用照片记录下这60多年“不老的规划”,如今的这个区域依旧透着当年原始基地丰沛的水网与田园气息,道路顺着河道走向延伸,白墙红瓦建筑则顺着道路呈扇形打开,充满乡土情愫的大花格漏窗与绿色木窗,容纳下适可而止的阳光,木头楼梯透着亲切。“曲线型的花溪路滨水而建,人与水和自然的关系在60多年前就被规划师悉心考虑。”更令他印象深刻的是,曹杨新村运用1929年美国人科拉伦斯·佩里提出的“邻里单元”理念,在较大范围内统一规划居住区,使每一个“邻里单位”成为组成居住的“细胞”,并把居住区的安静、朝向、卫生和安全置于重要地位,至少10%的社区土地为公共开放空间或公园,最多每隔3栋楼,必有一处敞阔的公共空间。曹杨一村以小学为核心,以600米的服务半径布置街坊,七八分钟步行范围内即可享受各种公共配套设施。

  根据当时的住宅分配标准,第一批新村房子总共可以安排1002户居民,所以也称作“1002户工程”。如今,当年入住的首批居民已两鬓斑白,而曾让他们惊喜、骄傲的建筑,也显现些许老态———

  随意走入曹杨一村一栋居民楼,一二楼间的木楼梯吱呀作响,公用空间内各种电线如蛛网般四处蔓延,曾经合用的卫生设施这两年经过改装,基本实现了每户独立,但也只容得下一台抽水马桶……曾让人无比艳羡的曹杨一村,已因建筑老化、规格不一、人口密度过高,给居民生活带来了不便。

  更新成了必须。但曹杨新村在规划和建筑上的独特价值,使它成了“上海第四批优秀历史保护建筑”。根据规定,“优秀历史保护建筑”不能随意拆建更改,小区高度不能增高、建筑外形不能改变,那么社区更新该怎么做?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571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