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首页>地方频道>上海>社会

申城启动大规模城市更新 浅中层地下空间已趋饱和

 虹桥地下城整个核心区地下空间建筑面积达260万平方米,是国内最大的地下综合体。

  虹桥地下城整个核心区地下空间建筑面积达260万平方米,是国内最大的地下综合体。

  上海北横通道长宁路段已开始施工。目前,整个北横通道地下空间利用深度达48米,超过40米深路段长达2.6公里,相当于在地铁线下穿行而过。

  对于已经进入城市更新阶段的上海来说,地下空间犹如一座“金矿”。但这个“金矿”先天不足,上海的软土地质向地下空间的设计和建造提出挑战。网络上“20多条地铁线会不会挖空城市”“陆家嘴再往下挖是不是要沉了”等问题被不断提起。

  为此,记者日前专访了主持上海外滩通道工程、北横通道、世博园区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外滩交通枢纽工程、虹桥交通枢纽地下空间等项目设计的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城市交通与地下空间设计研究院院长俞明健,以及市政总院城交地下院总工程师孙巍,副总工程师范益群,向三位地下空间开发领域的权威专家,询问可能是全市老百姓都想知道的问题──

  地下空间开发,究竟会不会“挖空”我们的城市?

  地下空间开发补城市空间短板

  “地下空间开发,就是城市空间的‘补短板’。”俞明健表示,地下空间开发的意义在于对空间资源的利用、服务功能的完善、安全运营需求及城市环境的提升。对于上海这样人口密度大、用地紧张,且具有不少历史建筑的城市来说,开发地下空间,能够保护地面现有空间。

  素有“万国建筑博览群”之称的外滩,一度是上海交通最繁忙的区域之一。2010年,历时三年的外滩改建工程竣工,地面原11车道变为4车道,地下则建起一条双层6车道的快速通道,将外滩从繁忙的交通中解脱出来,使其更好地发挥公共休闲和旅游观光的功能。

  外滩改造就是通过地下空间开发,重塑历史风貌,重现外滩功能的过程。而利用地下空间拓展交通功能的另一原因,则是地面建设用地受到严格控制,地上空间不够,路面需要拓宽,于是向地下动脑筋。

  北横通道因地面扩容几无可行性,因此在部分路段地下采用盾构结构;上海文化广场因地处全市最大的衡复历史风貌保护区,文化功能与地面绿化存在部分使用矛盾,因此剧场等建筑被引入地下,提高地面绿化率。

  地下空间开发另一重要意义,是补充存量空间的功能不足。外滩源1号原为英国驻沪总领事馆,停车空间不足,因此对建筑进行再利用时,就对地下空间进行开发。

  地下空间也是城市基础设施的主要载体。电力管线、排水设施等都设置于城市地下空间,既便于安全运营,也有利于城市景观的美化。

  地下空间只主张适量有序开发

  上海“十三五”期间拟建轨交220公里,目前13号线淮海中路站深达33米,是上海最深的地铁站。在市中心,人民广场、陕西南路站等巨大的地铁换乘大厅方便市民,老百姓也好奇“这么挖真的没问题吗”?

  “上海为饱和软土地质,含水量高,土地强度较低,对于地下开发来说,属于地质较差的土性。”孙巍开门见山指出上海的先天不足。他说,地下空间开发的确会对水文和地下设施造成一定影响。但另一方面,上海是中国最早发展地下空间的城市,盾构等建造技术已相当成熟,“不存在因地下建设对城市产生负面影响的可能性”。

  “关键是应对措施到位。”孙巍表示,在地下开发过程中,水位下降和地层变形都会对地面沉降产生影响,但采取回灌和按需降水等措施,就能有效地把沉降影响减到最低。目前,上海在对地下空间进行设计规划和建造时,已经能运用多种技术方案和管理措施等来减小对周边建筑的影响。

  另一个重点是,地下空间开发,必须重视对城市自然环境的影响。孙巍举例,隧道会将地下水渗流路径阻断,造成隧道顶端道路两边的植物有一边因缺水而枯。日本的解决办法是,建造隧道时留出地下水流通行的空间。我国在此类环境保护方面,仍有大量工作待完善。

  在规划方面,考虑到城市安全因素和开发成本,地下空间只主张适量、有序的开发。“受到资源约束,城市也不会无限制扩大,所以城市不会被挖空,也根本不应该被‘挖空’。”

  孙巍说,在做地下空间开发的资源评估时,会对土壤质地、生态环境等进行综合分析,划出地下空间的“禁建区”和“适建区”,两者都是动态可变的。不过也有例外,如崇明东滩,考虑到软土质地及生态保护,虽然目前技术已足够先进,但开发成本过大,对生态也有影响,所以目前不会考虑东滩的地下空间开发。

  俞明健指出,规划地铁线路时,首先考虑的就是建设的必要性,同时对技术和经济可行性进行评估,才会确定是否建造。“上海地铁建设有不少难点待我们攻克,但是大家放心,只要批准实施的项目,一定经过充分论证。”

  并非“建造一座地下城市”

  地下空间开发并非“建造一座地下城市”,是地上城市的一部分,只有当地上资源不足、功能达不到要求时,才需要地下空间开发,作为城市功能、资源、安全运营保障的补充。

  在范益群看来,人们对地下空间存在疑问和好奇,一个主要原因是人们惯常概念里的地下空间,其实只是狭义的概念。“大家只看到有人参与的地下空间,比如地铁换乘大厅,但这只是地下空间的一种,属于地下交通。”

  那么,我们所生活的城市,在地下还有哪些我们不知道的事?

  “广义的地下空间,除地下市政,如城市排水设施、电力管线,还包括物流仓储、防灾设施、民防工程。”范益群表示,这些都是平常看不到,但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其中,深隧是地下水务设施的典型代表,能帮助上海有效缓解城市内涝,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更为畅达的地下水道。

  1975年,美国芝加哥成为世界第一个启动深隧建设的城市。此后,世界诸多大型城市都采用大断面隧道构建地下排水系统,如日本东京江户川的深层排水隧道、中国香港荔枝角雨水排放隧道、新加坡深隧排污系统等。目前,上海深层地下空间深度为40米至100米,预计地下调蓄管廊的建造深度可达50米至60米。

  轨道交通无疑是老百姓最熟悉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案例。俞明健表示,在下一步地铁开发中,会结合站点进行综合开发,将站点与周边区域连通,赋予站点更多的城市服务功能。

  大型设施地下化是大势所趋

  眼下,上海各区已相继启动大规模城市更新,而上海未来20年建设用地总量将呈“零增长”,目前“0至15米/15至40米”的浅中层地下空间利用已趋饱和。存量资源开发遇到“天花板”,地下新空间如何“挺身而出”?

  范益群说,地下空间开发与存量资源开发需考虑四点:第一,地下空间开发要坚持从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出发;第二,地上、地下要做好功能的动态转换;第三,过去地上空间往往只有一种功能,现在地上、地下都要具备多种功能;第四,地下空间有助于解决地上空间的商业博弈。

  “上海已经过了追求空间的时代,现在追求的是舒适安全的环境,大型设施地下化是大势所趋。”国内外面临类似问题的城市不少,中国香港、日本东京的地下空间开发均较成熟,地质也与上海有诸多相似,常被外界拿来与上海作比。对此,孙巍指出,地下空间开发如何借鉴海外城市样本,需从规划和技术两个角度评估。

  “十六铺码头枢纽在规划时,就受到日本名古屋‘荣’地下商业区的启发。”俞明健说,“荣”囊括公园、地铁、公交始发站等,在为上海十六铺进行地下空间规划时,俞明健同样把公交候车大厅引入地下,上方则是公园绿地,地上存量与地下新空间有机结合,令十六铺码头焕然一新。

  俞明健表示,城市存量空间的再利用反映了城市发展所出现的问题,而地下空间开发则提醒我们考虑现在和未来的关联。“只有当地上无法满足我们需求时,地下空间才是下一个期望。”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9411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