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才是书店的核心价值所在,当书店回归实体形态并聚集了人气后,更应当考虑的是如何将其构建成文化气息更浓郁的阅读场域。图为位于松江泰晤士小镇上的钟书阁书店。记者 叶辰亮摄
东方网4月23日消息:今天是世界读书日,继大众书局后,上海开出了第二家24小时书店———博库书城宜山路店“漫书咖城市生活馆”,走的是眼下常见的图书混搭文创、餐饮的经营模式;上海“最美书店”钟书阁今天也在杭州开出新店。记者获悉,接下来,南京的先锋书店也有意进军沪上,杭州将开出“猫的天空之城”时尚书店……
几年前,实体书店纷纷从热闹的商圈撤出甚至迎来关门潮,而现在,实体书店不仅开进了淮海路、徐家汇这样寸土寸金的商圈,而且造型时尚堪称地标。有意思的是,95%的新书店设有咖啡吧,单一卖书的业态也被售卖创意产品、提供培训讲座取代。热闹之余,一些业内人士也表示担忧,打出“综合文化概念”的实体书店是否会和阅读渐行渐远?
复旦大学教授顾晓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书店在回暖中不能忽视阅读本体,除了对商业模式的模仿外,更应结合各自定位,满足不同人群的阅读需求。当“高颜值”、“多元业态”与优质阅读咬合得更紧密时,书店才能真正扮演“城市文化客厅”的角色。
嫁接多元业态,书店内涵正在重新界定
“书店的内涵与面貌正在重新界定。而嫁接不同业态的探索,已经将不少年青人拉回实体书店,从这一点上看,它们是成功的。”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陈子善看好实体书店的努力。
有专家统计,去年,仅在上海一地,就开出了上海三联书店朱家角店、言几又、西西弗等超过10家实体书店,今年正在筹备的书店也有近10家。而衡山和集等回归商圈的标志性书店,聘请了创意总监参与书店规划。引进什么书,放在什么位置,书店是该用暖光还是冷光,甚至咖啡的口味,都是创意总监操心的内容。某书店创意总监令狐磊说:“面面俱到的操心,是为了让大家重拾阅读体验。”
特色书店结合自己的商业基因,让图书和其他商品互相借力。不久前,以卖服装、家居用品为老本行的无印良品书店里,在书架边做了漂亮的橱窗,展示新一季麻料衬衫和围巾,其用意是推出《百年衣裳》等新书。阅读与时尚的氛围让上海古籍出版社把《云裳钗影》的发布会和讲座也开进无印良品书店,吸引了近百名对旗袍文化感兴趣的读者。讲座结束后,书店里近百本样书被悉数买走。参加讲座的读者徐小姐说,书店里挂出的精品服饰,加上嘉宾讲解,都与书的内容相呼应,这让阅读体验有了可触摸的丰富感觉,读者、作者和学者之间有了更多交流的机会,这成为书店重要的“附加值”。
有意思的是,与实体书店强势逆袭相对应的是,网上书城也开始在全球实体书店领域跑马圈地。据悉,亚马逊去年11月在西雅图开设了第一家实体书店。当当网宣布从今年起3年内开设1000家实体书店。某网络书店掌门表示,书店已经显现出“城市文化客厅”的社交作用,这是虚拟阅读无法取代的价值。
书店不能仅仅是商业地产的“文化点缀”
实体书店的多元业态会让阅读边缘化吗? 有学者坦言,书店“进化”不能以掩盖阅读本位、偏离疏远真正爱读书人为代价。“全世界的购物中心,正面临从强调功能到强调美学价值的一系列转型。”顾晓鸣表示,书店这样的文化空间往往成为商圈标榜品位的优先选择。“书店需要警惕的是不能成为商业的附庸或点缀。”
以某实体书店为例,工作日客流量近千人,到了周末则能突破2000余人。但书店经营者坦言,相比图书,创意产品更受欢迎,很多人进了书店先忙着拍照发朋友圈,“到此一游”的仪式感某种程度替代了对书籍阅读的兴趣。
有学者认为:书,才是书店的核心价值所在。有数据显示,德国是全球人均书店密度最高的国家,有近5000家书店,有的书店很大,有的小而雅致,就开在街角或者居住区,有的甚至只有几个书架。书评人华建说,书店的“主角”应该是书,“特色”则是能满足个性化阅读需求。
有学者认为,现在一些书店已然成为城市的“文化客厅”,它将商业人流变为阅读人气,由此形成很好的阅读氛围。顾晓鸣说,以上海季风书园为例,他们每周都会把最新的优秀人文社科图书摆放到显眼位置,这个在许多人看来有些冷门的种类,却成为季风的招牌。巴黎的莎士比亚书店并不豪华,却成为英语文学据点和全球知名的文化地标,原因就是经营者、爱书人、作家三位一体共同努力。
当书店回归实体形态有了人气后,更应该思考的可能是怎样用心将“城市文化客厅”构建成文化气息更浓郁的阅读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