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首页>地方频道>上海>社会

上海探索十三五养老体系新机制 生命质量比寿命更重要

   静安区曹家渡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李晟晖

  这两年,上海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上的举措可圈可点,探索出长者照护之家、养老专项规划、统一需求评估、长期护理保险、老年宜居社区建设等做法,形成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供给侧改革和制度性完善,这使得我们对上海老龄事业的“十三五”有着更积极的预期。

  居家养老,鼓励全生命周期协调发展

  对于居家养老,我建议用“全生命周期”的视角和理念来协调养老服务的发展。

  中国社会已进入快速老龄化阶段,持续深度老龄化、家庭结构小型化导致老年人的照护需求急速上升。过去,往往只有老人到了无法为自己做决定时,子女才帮助老人购买养老服务,这个阶段养老服务的作用更多是延续生命,但老人的生命质量却不高。据统计,中国老人低质量生活的时间大约是八到十年,是欧美国家的三倍左右。我们要看到,比人均寿命更重要的,是生命质量的提高,老人的幸福感和满足感不仅限于“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还来自于被尊重、参与感以及“老有所为”。

  积极干预延缓衰老,这是以人为本、科学养老的方向,也是在原有养老服务基础上提升能级的关键。我同意强化居家和社区养老的服务供给,居家养老服务要突出健康干预和管理,通过科学的生活自理来延缓体能和智能衰退,推迟进入介护状态。短期看,这可能会增加社会的养老支出,但从长远看,是会降低养老总成本的。

  社区养老,“嵌入式”机构优势突出

  在社区养老上,上海探索了以日托机构、长者照护之家、为老服务综合体等嵌入式小微机构为基点的持续照护,我认为这些探索比较好地实现了国际经验、国人习惯和市场导向的有机结合。

  对于空间拮据、人口稠密的上海中心城区,嵌入式养老机构具有突出优势,老人能够贴近子女和邻里,实现“在地养老”,小规模、多机能的机构所需要的投资较小、建设周期较短,易于形成连锁发展模式。如果做好了,可以成为居家养老与机构养老之间的过渡、居家康复和专业护理的前哨,以及科技助老的终端。

  近年来,上海开始推广社区嵌入式小型养老机构———长者照护之家,这种机构为老年人提供养护、康复、托管服务,有多重功能。一是可以面向不同阶段老人提供日托、临托、全托等照护服务,实现机构、社区、居家的互联互通。二是运营智能化,可以采取“信息化调配+上门”方式提供服务,提高护理员有效劳动时间和周转效率。三是营利市场化,小型机构盈利不易,居家服务可以弥补机构亏损。现在上海已建成20多个长者照护之家,听说居民反响非常好。

  供需匹配,加快养老产业事业的融合

  “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在我看来,目前首先需要培育市场,加快养老服务产业和事业的融合。

  养老服务具有“公益内涵,市场驱动”特征,真正需要托底的老人和具有高端收入的老人毕竟只是少数,超过90%的老人处于“中间带”,这个市场潜力巨大。当下被提倡的医养结合、科技助老,完全可能成为促进“四新”、激发创新的抓手。

  我建议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提高支付能力激活市场,释放有效需求。一要明确各类养老服务的对象范围和服务方式,统筹居家养老、机构养老和其他多种养老形式,市场化的按市价收费,要求精准可持续;公共服务低价轮候,目的是托底;公益服务用来满足多元需求。二是引入积极养老的服务模式和服务机构,发展“互联网+养老”和“分享经济”,创新养老服务模式,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同时,探索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鼓励居民自主购买服务梯度选择。三是重塑政府、企业、子女各方在养老服务中的角色和作用。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0789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