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工在单位上班,婴幼儿谁来照顾?如此后顾之忧,让很多企业员工难以定心。昨日,记者从市政协“健全公共托幼服务体系”提案专题座谈会上了解到,相关部门正开展解决婴幼儿托幼问题的研究调研,推动有条件的园区、企事业单位建立托幼机构或设施。
托儿所已成稀罕物
爸妈上班,孩子去托儿所,这是很多成年人心中的童年记忆。如今在上海,托儿所却成了稀罕物。
据了解,20世纪80年代,上海曾在条件成熟的企事业单位中广泛开办托儿所、幼儿园,至1985年末,企事业单位托儿所通过挖潜、增加收托近万人。直到上世纪90年代,随着人口高峰的逐步消退,以及上海学前教育的逐步发展,企事业办托儿所逐步淡出,有些停办,有些改为了敬老院所。
市政协委员陈磊、王禄宁、蔡金萍的调研发现,上海目前每年新生儿出生为25万左右,而全上海托儿所总数只有40所,仅能招收18至36个月的6000多名幼儿,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矛盾更为突出的是,据现行规定,女性产假至多143天,这也就意味着5至18个月的婴幼儿必须由家庭自行解决抚养照顾问题。对许多没有祖父辈协助的双职工家庭而言,要么母亲放弃工作,要么高价聘请保姆或月嫂,对家庭的经济生活及女性个人事业发展都带来了不小影响,市民育儿压力非常大。
为此,三位委员建议,0-3岁托育服务的配置应该引起政府相关部门高度重视,政府除了要关注以提高父母育儿水平为目的的钟点制早教机构建设,更要关注“母亲要上班,孩子无人带”的全日制托育服务真空地带,尽快出台相关政策,调动有条件的大型企业园区、社区街道及企事业单位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分担政府责任,优化“二孩政策”下的养育氛围,能自行按需为社会提供多样化的托育服务。
学前教育法规空白
单位托儿所能否回归?这成为一个瞩目的焦点。
此前携程曾为内部员工子女开办亲子园,聘请第三方早教机构管理,服务时间为每天早上8点半到晚上6点半,每月收费2580元。这一举措尽管在员工内部极受欢迎,但因为“没有取得行政许可”被相关部门叫停。
今年1月5日,国务院曾经出文,提出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举办非营利性、普惠性托儿所和幼儿园等服务机构。不过,市教委秘书长王从春指出,关于学前教育,全国及各地仍没有较为系统的法律规定,尤其是针对0-3岁的婴幼儿相关法律法规几乎空白。上海曾受教育部委托,承担了学前教育法的立法研究和起草工作,但因为种种原因,至今仍未出台。
“教委将适时向立法部门提出立法建议。”王从春指出,上海将会加快对学前教育相关工作的政策和规范性文件的梳理和修订,进一步系统规划本市学前教育的发展方向、服务形式和内容。
正开展相关调研
“企事业单位办托幼事业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市总工会副主席何惠娟表示,作为今年的课题之一,上海市总工会将开展《全面二孩政策背景下工会如何推动解决婴幼儿托幼问题的研究》调研,研究如何利用工会资源,推动有条件的园区、企事业单位建立托幼机构或设施,为职工解决后顾之忧。
在对基层企业的排摸中,市总工会发现,有些育龄职工集中的单位积极回应职工呼声,自筹资金为职工子女开办托幼、暑托班等,受到了职工欢迎,工会组织将及时总结推广这些单位的成功做法和经验,推动有条件的单位学习他们的做法,结合本单位具体情况,尝试开办托幼机构和设施。
不过,何惠娟也指出,由于目前本市不少职工上下班路途耗费时间较多,带着孩子不方便,因此还需要大力发展社区托幼机构。
未来三年入园增加20万人
截至去年底,上海共有独立法人的幼儿园1510所,其中公办948所,占总数的62.78%;民办562所,占37.22%。全市在园3至6岁儿童达53.59万人,其中非沪籍为22.25万人,占总数的41.51%。公办园在园儿童36.75万人,占总数的68.58%;民办园在园儿童16.83万人,占31.42%。
市教委表示,上海学前教育面临一定挑战,人口出生高峰带来的入园矛盾仍较突出。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据市卫生计生部门预测,未来三年上海在园儿童总数最高值将达70万人,比当前增加20万人。而中心城区和人口导入地区的土地资源紧张、师资队伍培养需要周期等问题,也加大了全市学前教育资源规划和布局的困难。在这一背景下,上海市教委表示,要确保本市符合条件的3至6岁儿童的入园需求。
为此,上海将鼓励符合条件的境内单位、组织或个人在现有法律框架下合法合规承担社会责任,为广大家庭提供托管服务和学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