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它曾是一条千疮百孔、脏乱不堪的臭水沟,为了建设发展工业园区,相关单位一度提议要填掉它,免生后患。十年中,对于它的保护和治理从未间断,清河、排污、植绿……岸上岸下联动让它宛若新生。如今,它成为了申城第一条满分获得“三星级”的河道,水质达到四类水标准。一条中扬湖让一群河道治理者看到了盼头,也总结出了经验,它的故事或许能让更多的小河重获新生。
十年间两岸从“有绿”到“有景”
下午时分,在市北高新技术服务园区工作的刘铭来到园区景观湖———中扬湖湖畔。在这儿的玻璃长廊咖啡厅内,他约了客户前来洽谈业务。走到室外,走近湖边,这成了园区越来越多白领们的习惯。
依靠在栏杆处,河底清晰可见,河面上的睡莲、美人蕉漂浮于此,一年四季有着不同的景色。鸟儿掠过水面,天鹅在湖面上优雅地游动。不远处,迷你温室里鲜花盛放。这样的园区环境,每一处细节都让办公的人们感到心旷神怡。
眼前这条被视为“园区之宝”的中扬湖曾差点消失在建设规划图上。原来,在园区实施建设以前,这里曾是一大片破旧的私房地区,河道两岸各种违章搭建现象严重,众多外来人口聚居于此,各种垃圾粪便随意丢弃倾倒在河里,导致河道常年黑臭,淤积现象严重,中扬湖看上去就像是条黑乎乎的小水沟,散发着熏天的臭气。当时,甚至有人提议将该河道填埋掉。最终,中扬湖还是被保留了下来。
十年治理路很漫长。起初,对于河道的改善仅要求“面清、岸洁、有绿”。而随着城市不断发展,政府部门对于河道建设的眼光也开始长远起来———光有绿还不够,得有景。与此同时,园区也在区河道管理部门的带动下,形成了岸上岸下“齐步走”,投入24小时安保巡逻,从细节入手,添绿添景,还分批投放了多只天鹅。
复制经验样板河将越来越多
如今,中扬湖早已成了园区的一张生态名片,而园方也从最初的旁观者变为受益者。管理方甚至还将河道治理的经验带回了南通的公司,希望再打造一条当地的“中扬湖”。
这样的回馈有目共睹,于是清河治河不再只是河道管理部门一方的“孤军奋战”,越来越多的两岸企业也开始主动“让地于河”,为市民留出使用空间。加之今年起开始全面推广的“河长制”,河道治理的队伍日益庞大。
从臭水沟到星级河,在静安河道水政管理所所长李滢莹看来,历时十年的治理过程尽管漫长,却十分必要。她坦言,从上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初,由于基础设施薄弱,相关部门的工作重心一直只放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如建设防汛墙,往往重建设轻管理,对生态和景观要求并不重视。而从这几年开始,河道部门开始将重心逐渐转向建管并举、管理为重,大力推进河道生态文明建设。
“从中扬湖治理的十年中,我们摸索和总结出了经验,接下来还会有第二条、第三条样板河孕育而生。”李滢莹说。如果说中扬湖是静安区过去十年的名片,那么未来十年,相关部门将重心放在了其他更多的小河道上。
目前,区相关部门正在彭越浦(灵石路—汶水路)两岸再塑一条全新的样板河。而在东茭泾两岸,经过岸上、岸下同步治理,市民健身区域、篮球场、海绵城市实验基地的“雨水花园”等都一一建成。
功能提升“绣花针”精细打造
城市管理需要用“绣花针”精细化打造,在河道治理上也是一样。上海市市长应勇曾表示,要逐步提升河道功能布局。基于这一理念,打造连续的城市亲水漫步空间、自然的滨河带状公园、亲水的城市活力节点等等,都是李滢莹等一批河道治理者正在思考和规划的。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如今申城正着重实现滨江两岸45公里全线贯通。各区也都铆足了劲,有些甚至还“对标”市级标准,自我加压。以静安为例,在辖区内规划相类似的河道贯通模式,计划将全区12条河道(含苏州河)“连起来”。“今年底,我们力争先完成35公里的贯通。”静安河道水政管理所综合办主任徐皓告诉记者。
河道治理,申城从未放慢脚步。在建立“河长制”的同时,申城也将全面推进中小河道的治理和加强水污染防治。据悉,到2020年基本消除丧失使用功能(劣于Ⅴ类)水体;2017年底全市中小河道基本消除黑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