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首页>地方频道>上海>民生

沪打造人才宜居宜业生态圈 人才30条政策成效逐步显现

   从创立罗氏研发中心到成立华领医药,陈力始终没有离开张江。他见证了这些年张江乃至整个上海的人才聚集,以及由此带来的创新创业活力。“产业环境,核心是人才环境。”陈力颇有感触。在他之后,辉瑞、诺华、葛兰素史克等跨国药企研发中心纷纷入驻。而现在,已有7位创始人离开老“东家”,成立了自己的创新创业中心。

  “上海的人才政策越来越好。”对于2016年9月出台的人才“30条”以及此后陆续发布的69项配套政策,陈力和同伴们的感受是一致的。人才第三方评价、分类管理、不为所有但为所用的引才机制……这些给人才带来利益的政策,他们都能掰着手指数出一二。

  对上海来说,推进人才新政,有着更深的考量。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谁拥有一流人才,谁就拥有科技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厚植科技创新的人才优势,方能夯实上海创新的“厚度”。

  提供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

  “Fantastic(好极了)!”去年底,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华东理工大学客座教授伯纳德·费林加在上海市出入境管理局办理了永久居留身份证申请手续,谈及“绿色通道”和细致周到的服务,他不禁发出这样的感叹。

  费林加与上海科技大学特聘教授库尔特·维特里希一道,是首批来沪工作并拥有“永久居留”的诺奖得主。在上海,费林加拥有一个为他量身打造的实验室:“我们会把它打造成世界顶级实验室,培养一批青年人才,并吸引全球知名科学家加入。”

  费林加等高层次人才,是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关键少数”。依托围绕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布局的上海光源、蛋白质中心等重大科学设施和重点项目平台,上海面向全球集聚了包括两院院士、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士等在内的顶级科学家近500名,实现了“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所在、但求所为”。不仅如此,上海还布点30余家海外人才联络站,建设全球高层次科技专家信息平台,在全球筛选出25万名高层次科技专家,实现主动“出击”、精准猎才。

  “中国为我提供了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我会在上海努力做好科学研究。”1月30日,中森菜实成为首位获得外国高端人才签证的日本人,以研究员身份加入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持有这一签证,她可以在最多10年内多次往返,享受每次最长180天的停留期,配偶及未成年子女也可获得相同期限的多次入境签证。

  降低外国人永久居留证申办条件,放宽外籍人才就业年龄,简化入境和居留手续,确立市场、单位、行业的人才评价决定权……通过不断制度创新、先行先试,上海越来越成为国际一流人才眼中的“东方明珠”,已连续5年荣膺“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数据显示,2017年,上海共办理外籍人才工作证件8.1万件,目前在沪工作外国人才达到21.5万人,占全国的23.7%,位居全国首位。同时,来沪工作和创业的留学人员已达15万余人,近5年引进的留学回国人员是上个5年的两倍多。

  无论是面向海外还是面对国内,上海对人才的渴求前所未有。以往,一个大学退学、仅有高中文凭的年轻创业者,想要作为顶尖人才落户上海、安家立业,似乎不太现实。但陈钢强做到了。去年,这个在天津读书、在广州创业的“80后”作为“复合型创业科技尖子”“行业紧缺人才”被引进上海。作为上海驰游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执行副总裁,他与团队打造了全球最大的开发者服务平台,覆盖了60亿移动设备大数据,拥有1000多家运营商数据信息的平台。2016年,公司创造税收5000多万元。

  陈钢强的幸运,除了自身实力,还得益于上海对于国内科创人才运用薪酬评价、投资评价和第三方评价等市场化方法进行引才聚才的新政。比如,4年内个税累计达到100万的企业高级管理和科技技能人才、获得首轮风险投资达到1000万且持股比例不低于10%的创业人才等,都可直接申办上海户口。

  市人社局人力资源开发处处长叶霖霖介绍,近两年上海累计引进国内科技创新创业人才超过7.5万人,其中通过科创人才引进新政,引进的创业人才、创新创业中介服务人才、风险投资管理运营人才、企业高级管理和科技技能人才、企业家等五类重点人才近9000人。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975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