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闻喜路上锣鼓喧天,409户居民回家了!“还在老地方,眼睛一眨旧房变了新楼!”静安区彭浦新村街道彭三小区的七旬老人吴忠义从静安区房管局工作人员手中接过了新房的钥匙,激动不已。这得益于原地拆除重建举措,俗称“拆落地”。
青年报首席记者 范彦萍
一下雨就水漫金山居民盼老房改造
交房当天,吴忠义带领记者参观了他位于6楼的新居,吴老伯告诉记者,自己以前住在一楼,他和老婆孩子一家三口蜗居在10平米的房间,隔壁邻居16.9平的空间挤了一对夫妻和三个小孩一家五口,再隔壁十多个平方则住着他的双亲。旧居的煤卫都是合用的,每天一大早,10个人轮番抢厕所。
打开新房的家门,吴老伯笑得合不拢嘴,这是一间有两间朝南卧室的二居室,有独立的卫生间和厨房间,还有4个平方的阳台。“我在这里住了整整58年,之前我们迫切需要改善居住环境。每年刮台风,下水道堵死,我家就水漫金山,地上的东西都会浮起来,老母亲无法上厕所,我只能背着她去公厕。”正说话间,原先住在吴老伯楼上的一位阿婆就来和她打招呼。这位阿婆的新居就在同一个小区的另一栋楼,今后大家还是老邻居。
彭三小区的“拆落地”工程从2008年开始试点,到如今已经拆除了25幢楼,新建13幢楼,受惠居民总计达到852户。最新完成改建的是四期改造项目,拆除了原先的15幢老公房,在原址上建造了3幢18层高层居民楼和3幢8层小高层居民楼,从根本上解决困扰居民的煤卫合用、结构老化、严重积水等问题。
据悉,作为上海首批工人新村,彭浦新村不少小区都建造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彭三小区正是其一。虽然如今看来破旧不堪,但在当时能住进这里的都是劳动模范,是一种荣誉的象征。几十年过去了,煤卫不独立,房屋结构严重老化、上下水管道堵塞、下雨严重积水等“硬伤”频现,生活环境的改善成了居民们最热切的期盼。
早些年,彭浦新村曾启动了旧住房成套改造工程。通过让房子加高、加宽,俗称的“长高、长胖”,解决了部分居民住房非成套问题。然而由于很多住房因结构、布局、排水等基础条件太差,不适合进行这样的改造,从2008年开始,彭浦新村试点在彭三小区实施“拆落地”措施。
所谓“拆落地”,是指居民先通过在外租房过渡等方式搬离老房,然后由政府将老房拆除在原地重建,待房屋竣工后居民再回搬的一种改造方案,改建原则是“拆一还一”。虽然改建后房间使用面积原则上不扩大,但居民可以拥有独立的煤卫设施和更加合理的空间布局,从根本上解决困扰居民的煤卫合用、结构老化、严重积水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