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2月,监管部门连发多部监管文件严格约束现金贷业务。其中,12月1日晚,P2P网贷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正式下发《关于规范整顿“现金贷”业务的通知》,要求持牌经营、利率不得高于36%、无消费场景的现金贷暂停发放、禁止现金贷通过P2P网贷融入资金,并规定银行不得为无牌机构提供助贷资金等。
距此4个月后,劳动报记者通过调查采访发现,目前现金贷企业放贷业绩大减、行业几近“休克”,上千家公司关门倒闭,员工离职。监管大棒之下,行业开始重新洗牌,与此同时,借款不还现象愈演愈烈,催收、信贷行业业务缩水严重。
大部分平台“只收不放”
“我现在最关心的就是贷款能否收回来,或者收回来的比例是多少。现在首逾(即贷款人第一期借款就不还钱)已经突破50%了,之前首逾在20%这样,相当于翻倍还多。”沪上某现金贷平台负责人马东告诉劳动报记者,眼下现金贷企业非常不好过,借款不还现象愈显严重,坏账引起了行业“踩踏事件”,大批企业已倒闭。
2017年12月1日,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P2P网贷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正式下发《关于规范整顿“现金贷”业务的通知》,将现金贷定义为“无场景依托、无指定用途、无客户群体限定、无抵押”。明确统筹监管,加强对网络小额贷款清理整顿工作。
“从大家的相互交流看,去年12月后,先是每家的不良率都提高了10到15个百分点,到今年2、3月时,许多企业的整体逾期已经从过去的20%左右飙到70%多,”私下里的行业互动、大家相互报的数字,都让马东感到深刻的危机。
尽管他认为,这样的行业“踩踏”算是考验平台风控的一次行业洗牌过程,“可能进入晚的企业,之前的利润都要收回去。我们也可能有一部分会回去,但还能保证一定的利润。” 消费金融公司秦苍科技创始人兼CEO胡丹向劳动报记者解释,此次行业“踩踏”的源头在于,强监管出台后,现金贷行业中先有10%的企业选择了撤出,这导致一部分“借新还旧”的贷款人还不上旧账了,随后行业逾期开始提升,引发多米诺效应。
借新还旧、多头借贷是现金贷行业中的普遍现象。所谓多头借贷,是指一名借款人在多家平台借款,在业内也被称作“共债”。
据中智诚征信的数据显示,现金贷申请者共债比例超过80%,其中轻微多头(跨1家平台)占比21%;中风险多头(跨2家平台)占比18%;高风险多头(跨3至4家平台)占比25%;超高风险多头(跨5家平台以上)占比17%。
“目前,整个行业的流动性只有原来的1/10,2000家现金贷企业到今天只剩200家左右了。”
胡丹说,对那些借新还旧的客户来说,原本10个锅或许有9个锅盖,现在10个锅只有1个锅盖,怎么盖都盖不上了。
如今,“大部分现金贷企业只收不放,即使是新客户也不再放贷了。”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