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十年“寒冬”,上海餐厨废弃油脂终于等来“春天”——从去年10月起,由餐厨废弃油脂制成的生物柴油,按1:19的比例与矿物柴油调和后,以“B5生物柴油”的全新身份,获准进入社会加油站。自此,上海打通餐厨废弃油脂回收处置最后也是最难的一环,基本实现餐厨废弃油脂应收尽收、应用尽用的闭环管理。
今年,上海将力争让B5生物柴油进入200多座加油站。届时,上海每年源头产生的3万多吨餐厨废弃油脂都将被社会车辆“喝”掉,不再为没有出路而烦恼。
回望一路艰辛,上海餐厨废弃油脂能形成闭环管理体系,重点攻克了三关,成为上海一项弥足珍贵的社会治理经验,将为其他可回收资源的综合治理提供借鉴。
技术关:用十年找证据自证“清白”
“之前没注意,加油员推荐就加了,现在有点后悔。”4月17日下午,中石化闵桥加油站内,面包车驾驶员刘师傅坦言,自己是第一次加注生物柴油,有朋友告诉他这种油“是地沟油做的,会粘住发动机”。
要打破消费者的顾虑,生物柴油必须用过硬的证据自证清白,这一关过不了,餐厨废弃油脂就还是老百姓眼中的“废物”甚至“有害物”,信任和接受就无从谈起。
“如果把生物柴油进入加油站视为通关,这条通关路我们足足走了十年。”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教授楼狄明感慨道。2006年,他参与的“生物柴油组分及汽车匹配技术研发”课题,成为国家“十一五”863计划课题。没多久,项目组就攻克了生物柴油混合柴油燃料与发动机匹配的关键技术——不改变发动机结构,由生物柴油和矿物柴油按一定比例掺混的混合燃料,也能让柴油车跑起来,且相比纯矿物柴油,混合燃料在经济性、动力性和发动机损耗等指标上的差距极小。2012年,课题成果“混合柴油燃料车用关键技术及应用”获得上海市2012年度科技进步一等奖。
尽管不断获得荣誉,可生物柴油在市场应用方面却悄无声息,原因在于“没人用过”,也“没人敢用”。2013年4月23日,苦寻“下家”无果的楼狄明,给当时的上海市食安办写了封信。没想到才过了两个礼拜,就接到时任市食安办主任阎祖强的电话; 又过了两个礼拜,相关监管部门组成的调研组敲开同济大学汽车学院的大门;2014年8月1日,市食安办、市绿化市容局、市食安联合会、同济大学、上海华谊集团和上海中器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签署“上海市餐厨废弃油脂循环利用六方合作协议”,全市收集的餐厨废弃油脂优先供应应用试点项目。此时,距离那封信寄出才过了100天,可所有人都看到了希望。
让餐厨废弃油脂取信于社会,上海公交行业的奉献功不可没。正是一批公交车大胆“尝鲜”,才让餐厨废弃油脂拿到第一手使用数据。
“刚开始,我们也有顾虑。”上海巴士公交(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蔡夏英曾表示,一辆巴士的发动机动辄十几万元,如果“地沟油”制生物柴油质量不过硬,修不好就得报废,每辆公交车几乎都肩负着营运任务,拿营运中的车辆试,要是出故障,将打乱日常营运秩序。
除贡献车辆,巴士集团还设置了专用的储油罐、管道、加油设备和通道,每天安排专人负责检测来油质量、采集分析加油数据和跟踪维护使用的车辆,还得为驾驶相应车辆的司机安排培训和补贴,这些“边际成本”都由巴士集团独立承担。同时,上海科委还持续为“餐厨废弃油脂制生物柴油混合燃料在柴油公交车示范应用”课题提供了专项科研资金保障。
据介绍,自2013年9月29日上海第一辆使用“地沟油”的70路公交车上线运营至今,截至2017年9月30日,共有104辆公交车参加《高比例餐厨废弃油脂制生物柴油上海市应用体系研究》 课题。使用三种规格(B5、B10、B20)生物柴油混合燃料的这些公交车累计运行1560.72万公里,消耗餐厨废弃油脂制生物柴油45.63万升。去年初,又有32辆环卫车参与试验,累计运行8.31万公里,消耗餐厨废弃油脂制生物柴油2405.6升。结果显示,使用B5生物柴油后,试验车辆发动机的活塞顶部、气门、喷油器等关键零部件表面都没积碳,也未出现与油路相关的故障;部分车辆还出现尾气排放的改善,相比纯柴油,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超细颗粒物等排放均有小幅降低。
正是看到这上千万公里“实打实”的应用数据,中石化才打开加油站的大门,餐厨废弃油脂可以扔掉“地沟油”这个恶名,以生物柴油的形象靠近消费者。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