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决孩子看病难问题,市卫计委表示,在两会之前已经对儿科规划整体布局并发布了对儿童健康服务建设的6大措施。
昨天,上海市卫计委透露,目前,本市提供儿科门诊服务的医疗机构有141家,全市51家三级医院中有38家有儿科门诊,13家未开设儿科门诊的三级医院中还有3家综合医院,最近将责成这剩下的3家三级综合医院开设儿科。“十三五”期间,本市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必须提供儿科门诊服务。
已对儿科规划整体布局
“全面二孩”政策落地和前段时间出现的儿科门急诊爆棚现象,让“孩子就医”和儿科建设成了今年上海人代会上的一个热点话题。
昨天上午的市人大“推进健康城市建设”十三五规划专题审议会上,如何解决孩子的看病问题再次被热议。上海市卫计委表示,在两会之前已经对儿科规划整体布局并发布了对儿童健康服务建设的6大措施。据悉,儿科发展已纳入卫生“十三五”规划。针对儿科医疗服务供需结构性矛盾、城乡资源分布不够均衡等问题,规划着重强调:“十三五”期间,本市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必须提供儿科门诊服务;三级综合医院和承担区域医疗中心任务的二级综合医院,应提供急诊服务并设立儿科床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医疗机构,应将儿科纳入家庭医生职责,提供儿科诊疗和儿童保健服务。
建“东南西北中”儿联体
近期,将依托儿童医院、儿科医院、儿童医学中心及新华医院,在全市构建东、南、西、北、中五大区域儿科联合体或儿科联合团队,提升儿科诊疗质量、促进资源均衡配置,让市民能够放心到家门口看儿科。
昨天,记者了解到,除了儿科医院医联体以外,上海市儿童医院普陀区儿科联合团队、静安区儿科联合团队、嘉定区儿科联合团队也已经运行一段时间。儿童医院呼吸科和普陀区中心医院、静安区中心医院、嘉定区南翔医院对接,重症医学科和普陀区人民医院、嘉定区中心医院对接、儿童保健科和静安区妇幼保健院结对,新生儿科和静安区中心医院、普陀区利群医院、普陀区妇幼保健院、嘉定区妇幼保健院等联合。
建疑难病人视频会诊制
儿童医院院长于广军透露,将在目前工作模式的基础上,建立区域内疑难病人的视频会诊机制;依托多点执业,探索儿科联合团队内医师人力流动优化机制;开发床位信息共享平台,整合床位资源;设立儿科联合团队协作性网站; 进一步推广统一的儿科诊疗规范;在信息共享平台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联合团队医院内双向转诊运行。
最新消息是,浦东新区和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也已经在酝酿儿科医疗联合体。
今年薪酬分配向儿科倾斜
针对儿科医生收入低的问题,本市从去年以来已在24家市级医院全面推行内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将医生收入与科室收入以及处方、检查、耗材收入脱钩,按照工作负荷、医疗质量、患者满意度来进行分配。卫计委相关负责人透露,医院不能因为儿科医生不赚钱,而让他的收入比其他科室医生收入低。在改革较为深入的瑞金、新华等综合性医院,儿科医生收入已与其他科室医生基本持平。
2016年,市政府将把此项改革作为医改的重中之重,切实推进落实。同时,还将制定有利于儿科医师流动的多点执业政策,改善儿科医务人员执业环境,薪酬分配政策向儿科倾斜。
本市多个医学院开招儿科
医院都要开儿科,儿科医生哪里来?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会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院长孙锟认为,儿科学专业的取消,从根源上造成了今天儿科医生短缺的局面,“在发展过程中发现,因为目录没有了,甚至国家自然基金的申请当中都没有儿科的目录,那儿科肯定是处于弱势,这个学科发展就会受一定的影响。”
不过,在全国的儿科专业于1998年取消后,交大医学院已于2012年悄然恢复了临床医学专业儿科方向的招生,目前已累计招生160人,今年的招生计划将扩大到60人,首批30名学生将于2017年毕业。复旦大学医学院、同济大学医学院也将于今年开始专门招收儿科方向,预计每年新增100人。近期,卫生部门还将加强毕业后医学教育,加大儿科住院医师、专科医师、儿童保健医务人员规范化培训,以及通过全国招聘、延迟退休年龄等方式,努力保证有足够的儿科医生来提供服务。
[新闻链接]
东方医院儿科持续亏损,每年补贴数百万
记者 李晓明
晨报讯 昨日,市人大代表、东方医院院长刘中民表示,儿科经常处于亏损状态,医院每年补贴数百万元。
据介绍,目前东方医院儿科医生本部14人,南院8人,共计22人。2014年东方医院儿科门诊量约20万人次,其中急诊约6万人次,2015年在本部周边修路的影响下,完成门诊量19余万人次,急诊约7万人次。
虽然儿科工作量不低,每年高温、冰冻季节人满为患,医务人员经常加班加点,但由于业务结构是以用药为主,几乎没有手术和创伤性治疗,加之儿科收费标准的局限,导致整体收入很低,无法抵消人员设备等支出,经常处于亏损状态。
为扶持儿科,保证儿科医生的积极性,东方医院在分配上一直给予倾斜政策。首先,针对儿科业务收入低,对科室运行成本经常予以减免,每年由医院减免承担的成本达二三百万元。其次,为保证儿科医生的个人收入,医院除了给予医生个人药事服务、检查判读的直接补贴,还有别于其他科室,将药品和耗材的部分收入划给儿科,医院每年的各种贴补超过几百万元。
有医院10年没进过一名儿科医生
记者 李芹
晨报讯 凌晨1点,一位奶奶带孙子半夜看急诊,看完病这位奶奶对医生说:“以前带儿子看病,你在上夜班;怎么我带孙子看病,你还在上夜班?”
“这不是故事,是真实发生在我周围的事情,由此管窥,基层儿科医生的匮乏已经到了何种地步。”市政协委员、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特需诊疗中心主任、儿科教研室副主任周蓓华说,每年人事科的同事依然要早早启动招聘计划,1轮、2轮、3轮……虽然基本上都能勉强把人招满,但是招满并不代表留得下、留得长。
去年,周蓓华提交了关于改善儿科医疗环境的提案,还获得了市政协的优秀提案奖。今年,她继续关注这个话题。
“5年、7年找不到一个新医生不奇怪,最长的一家医院10年没进过一名新人,一些儿科专业的毕业生宁愿去做保险、做医药代表,也不愿意当儿科医生。”为了做好儿科医生的相关提案,周蓓华走访了不少医院。她对10家综合性医院临床医生的调查发现,240多名儿科医生中,这5年里离开的有40多名,占比两成左右。
周蓓华表示,加强儿科医生的队伍建设迫在眉睫。她认为,可以针对儿科的特殊性,设立对综合性儿科的考核指标、合理的薪酬体系。此外,进一步完善儿科医疗风险保障制度。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儿科医疗服务模式,让儿科医疗可以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