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创新药物已走到面临突破的重要关口。”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凯先日前表示,作为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我国数千家制药企业生产的化学药品中,仿制药占比一直较高。不过,最近几年,随着对创新药研发和投入的力度不断加大,我国的原创新药出现集中大爆发态势。
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技术总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桑国卫近期在沪透露,新药专项实施以来,截至5月已有32个I类新药获批新药证书。针对从肝炎、实体瘤到老痴、糖尿病等的重大疾病,共有168个新药化合物处于最后的第三期临床试验阶段。按照新药研发规律,到2020年预计可以再“交账”30个左右的重大品种。该专项迄今投入研究经费不到200亿元,实现新药产出则达1600亿元。
全球首创或唯一不在少数
在这批中国创新药物中,全球首创或唯一的不在少数。比如EV71手足口病疫苗,就是国际首创并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也是世界上首个针对儿童手足口病的疫苗。又如,埃博拉病毒疫苗也是我国独立研发的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品种。
抗肿瘤药物有4个“替尼类”药物在研,其中“呋喹替尼”适应症包括胃癌、非小细胞肺癌、结肠直肠癌,高效、低毒并适合联合用药,有潜力成为治疗多种实体肿瘤的最佳同类型抑制剂,预计今明年可获得药证。
抗病毒药物也取得长足进展。治疗艾滋病的“艾博卫泰”,研发至今已耗时15年,耗资超过1亿元,正如期进入流通领域,成为我国第一个用于艾滋病的原创新药,也成为在全球率先上市的长效抗艾滋病新药。另外,“莫非赛定”目前最有可能成为以单药治愈乙肝的在研新药,正在进行临床三期研究。
“重大新药创制”推进的其他中国原创药,还包括治疗肾性贫血的“罗沙司他”,作为口服小分子药物,正在国际上进行慢性肾病患者贫血的临床三期研究。
上海一直是生物医药研发高地
从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全合成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到全球生命科学领域首家综合性大科学装置——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上海)设施,上海在生物医药领域拥有深厚底蕴。人才资源也可圈可点,在沪中国工程院院士有75人,其中医药卫生学部28人;在沪中国科学院院士107人,其中生命科学和医学部36人,人数在各学部中均为最多。多年来,上海一直是生物医药研发高地。
氟喹诺酮(沙星类)是我国抗菌药物三大主力品种之一,虽然我国早在1967年就仿制了第一代喹诺酮药物萘啶酸,但在长达40多年的时间里,该领域创新药物一直是空白。中科院上海药物所杨玉社、嵇汝运团队于2009年成功上市了我国第一个具有新颖化学结构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化学新药盐酸安妥沙星。至今,盐酸安妥沙星已进入10余个地方省市医保目录,使200余万人次患者受益。上海药物所宣利江、王逸平团队于2005年研发出了现代中药丹参多酚酸盐粉针剂,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等,已在全国5000多家医院临床应用,1500多万患者受益。眼下,作为中国诺奖成果的后续,科研人员正致力于把青蒿素衍生物转化为创新药,上海药物所研发的马来酸蒿乙醚胺,有望成为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有效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