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古籍出版社的西域、家谱、经典文献三条“产品线”,专业水准业内有口皆碑,“有的书稿甚至整理加工到连作者都甘拜下风”;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凭国内首套页岩气学术著作摘得第15届上海图书奖特等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大飞机出版工程”七个系列110余种图书,向爱思唯尔等国际出版集团输出英文版权17项……从上海扩至全国,再拓向海外学界,聚焦国家重大项目和前沿成果的上海专业出版屡创佳绩,品质半径不断增长,在国内外图书市场延展出一道漂亮的影响力圆弧。
这组傲人成果背后的“发动引擎”,正是上海搭建的学术·专业出版中心机制——每两年评选一次,四年多来已授牌25家学术·专业出版中心,预计将于2020年增至30家,全部面向重大出版工程、重要出版项目、重点出版领域,立足优势资源深耕细作。这一机制充分彰显了上海打造国内学术出版高地的决心和实力,并将进一步推动上海建设文化码头、发挥文化源头的功能效应。
“专业知识管家”排兵布阵,深耕细分领域
记者从上海市新闻出版局获悉,近年国家级奖项和资助中,上海划出一条上扬曲线——2018年“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第二次调整后,上海新增入选 74种,项目总数达332种,占全国近10%;上海55个项目入选2018年度国家出版基金,占比超 7%,再创新高;上海 23个项目入选2018年度国家古籍整理资助项目,占比超22%,领先优势显著;三年一度的中国出版政府奖,上海学术出版占得四席,分别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国文字发展史》、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竺可桢全集》、上海辞书出版社《大辞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日本国见在书目录详考》,继续领跑全国。
“25家学术·专业出版中心相当于 25个‘专业知识管家’,立足自身特色酝酿出版项目,扬长避短,凸显个性,有助于在相关专业领域和细分市场推出精品。”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局长徐炯告诉记者,上海近年来坚守学术出版之路、打造专业出版特色,通过对学术·专业出版中心的授牌、资助和评估,推动出版社聚焦专业领域,强调品牌领先的意识与导向,纵深开拓选题,培养造就了一批高素质编辑队伍,持续做强做大上海优势出版领域。据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副总裁阚宁辉介绍,仅在2017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中,世纪出版集团就以29项领跑全国,而这29个项目主要来自集团旗下的10家学术·专业出版中心。
上海书画出版社的“书法研究出版中心”,推出《中国书法史绎》等特色读物;上海书店出版社的“近现代上海历史文献研究出版中心”,策划“口述历史丛书”等系列专著;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的“医学临床与工具书出版中心”,打造“杏林园”中医药品牌数据库平台……这些出版中心都跳开了“大而全”,更注重追求图书辨识度,对专业领域制定了中长期发展规划,助力上海的优势出版领域落地生根。以上海古籍出版社为例,旗下挂牌“历史文献出版中心”“古典文学出版中心”花开两枝,在文献典籍整理及学术研究著作出版领域表现突出。前不久,历时25年编纂、总计 4000万字的《中华大典·历史典》终告完成。作为国家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级别最高、规模最大的科研项目之一,这一出版工程的亮相与“历史文献出版中心”的深耕密不可分,中心共有编辑21人,其中博士学位者4名、编审 3名、副编审3名,专业均为历史学或古籍整理。过硬的业务把关能力加上平台磁场效应,《中华大典·历史典》汇聚了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所、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多家单位及众多学者参与,共同投身挖掘中华历史典籍中有价值、可借鉴的珍贵文献。
以专业对话水准和细节服务“跑”赢选题战
在业内看来,学术专业出版往往意味着要有“盯人”“盯书稿”的过硬本领,服务作者光态度好可不够,更要拥有与专业领域作者对话的学术能力。
以国内第一套页岩气高端学术著作 《中国能源新战略——页岩气出版工程》为例,这套丛书吸引多名全国院士参与编撰,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能源与环境(化学化工)出版中心”金字招牌功不可没。本来,页岩气相关研究机构多设在北京,数家当地出版社“虎视眈眈”,最终上海团队以出版中心的专业导向优势“啃”下项目。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项目部主任马夫娇说,丛书所有分册在排版前经过六道审读工序,是常规图书的两倍。对于专业术语更是严格把关,如多个分册涉及“坳陷”和“拗陷”,看上去字形接近,但使用语境相异,若简单统改为其中任一个都不合适。项目组查阅了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官方信息,与主编、分册作者逐一商讨,仅这组词语就交流了十几个回合,确保细节到位。
这股“较真”的劲头,不仅提升了重点项目的出版含金量,也赢得了专业人士的尊重和信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总编辑助理、社部项目部主任钱方针告诉记者,“先进制造技术出版中心”对重大工程精益求精,就拿“大飞机出版工程”来说,《民用飞机工业设计的理论与实践》一书的编辑过程中,团队对每条适航法规一一确认,甚至查出原书稿中五条法规并没有采用最新法规版本,这让身为副总工程师的作者刮目相看。“学习了解行业知识、标准和法规,以出版规范提升学术内容品质,是出版人的必备功课。”她还记得,“结构强度系列”的责任编辑梳理了物理量呈现、缩略语等详细图表,老航空人沈真一一核查后被责编的专业水准所折服,此后放心将书稿交给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还陆续推荐其他专家加盟,令“大飞机”丛书作者团队日益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