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初,江苏科技大学海洋装备研究院(下称江科大海装院)工艺及成形技术研究所所长许静陪同浙江舟山一家造船厂负责人,造访了第二艘国产大型邮轮建造现场。对方想在购进薄板电磁矫平装备前看看使用性能如何。
此前,许静团队研制的这套装备在首艘国产大型邮轮建设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有效解决了大型邮轮薄型钢板在焊接、转运、吊装、拼接过程产生的变形难题,一举突破了国外行业技术壁垒。
今年1月,我国第一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迎来商业首航。作为其姊妹船,目前,第二艘国产大型邮轮正进入总装搭载加速期。眼下,参与过“爱达·魔都号”研发的江科大海装院科研人员又马不停蹄投身第二艘国产大型邮轮的技术攻坚。
“爱达·魔都号”属于首制船,但第二艘则不同,开建伊始提出的目标就是我国要具备批量化生产制造大型邮轮的能力。尽管总吨位增加、总长加长,但建造之迅速给许静留下了深刻印象,“前段时间我们去那边查看,下面几层甲板已经搭载完毕。”有了之前的经验和打下的基础,第二艘邮轮搭载起来“进度条”也频频刷新。
与国产大型邮轮建造节奏提速同步,江科大海装院研制的薄板电磁矫平装备继续投入应用大显身手之余,更是开始小批量生产。根据反馈,科研人员对装备的技术参数以及各方面细节进行优化调整,实现不同材质、不同板厚、不同尺寸金属板件的高效快速矫平,便捷性、可靠性和防护等级也都有所提升。
“承建方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总共购买了8台装备,第二艘大型邮轮建设中的矫平面积也较第一艘增加到30万平方米。”江科大海装院院长谷家扬告诉记者,不仅如此,目前这套设备还收获了诸多订单,已经在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广船国际有限公司、中船黄埔文冲船舶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应用,而设备应用对象也从大型邮轮拓展到汽车滚装船、客滚船、船舶及平台上建和集装箱船等。
不只是薄板电磁矫平装备,江科大海装院科研人员拓宽研发视野,力求在第二艘国产邮轮建设中提供更多新技术、新方案和新装备。有鉴于船舶样板样箱制作过程效率低、劳动强度大、精度低等问题,江科大海装院与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开展联合研究,历时一年半时间研制出了激光数控样板智能切割装备,并于今年7月顺利交付并投入使用。
根据设计图纸自动生成切割路径,这套装备切割效率相较传统人工作业提高5倍以上。“针对不同板厚、材质进行切割工艺参数精准匹配,提高切割质量和切缝光滑度,实现切割-吸附一体化作业,降低切割现场烟尘浓度,改善作业环境。”许静表示,此前团队与承建方在薄板电磁矫平机、中厚板背烧装备、曲板成形加工装备、船舶主机串油监控装备等领域开展了多项合作,提升了施工装备的性能水平,有效助力大型国产邮轮建造过程提质增效。
作为世界上设计建造难度最高的船型之一,大型邮轮与LNG运输船、航空母舰一起,被誉为造船工业“皇冠上的三颗明珠”,直接体现一个国家的装备建造能力和综合科技水平。而从“蛟龙”号到“海洋石油981”钻井平台,从大型海上浮岛平台到“天鲲号”挖泥船,再到大型国产邮轮,有“造船工程师的摇篮”美誉的江苏科技大学科研人员接力参与了一大批国之重器的研制。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作为新时代的科研人员,时刻都能感受到肩上那份沉甸甸的责任。”许静表示,“迈向高水平自立自强的征程中,我们要面向国家和产业需求,解决船舶制造的真问题,把论文写在浩瀚大海上,在科技兴海中努力实现海洋强国梦,进而成就人生价值。”(记者 陈志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