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桥街上一间小房子,进门后别有洞天。一手边是满墙的画作,一手边是整柜的手工作品。淡淡的香气萦绕鼻尖,令人心生愉悦。在这若有似无的香气中,杨艳捧着一个小巧的香薰蜡烛,从里屋走了出来。
对香气的喜好,似乎是人们与生俱来的天性。人们爱香、逐香,为将香气留在身边想了很多办法。香薰蜡烛便是其一。
许是学的艺术,杨艳第一次做香薰蜡烛就成功了。现在的她,经过数次试验,早已进阶,不但能按照自己的心意制作出高颜值的香薰蜡烛,还能大致估算各种材料的用量。
杨艳转身从身后的柜子上拿出一些工具和材料,现场演示起来。
“我从网上买了蜡块,蜡块有两种,大豆蜡和白蜂蜡。”她拿起巴掌大小的电磁炉,放上同样小巧的锅子,将两种蜡块切下部分,放入锅里。两种蜡块体积相仿,“最好是能以1∶1的比例加入这两种蜡块,想要精确点,可以用高精度电子秤称一下。”杨艳边说边打开炉子进行加热,加热的过程中,不断用搅拌棒进行搅拌。蜡块遇热融化,六七分钟后,彻底成液体状态,她戴上隔热手套,取下锅,放在隔热垫上冷却。
这时,该与时间赛跑了。在锅中的蜡凝固之前,需要加入想要的色素,搅拌均匀。“由于加入的色素与蜡融合后颜色可能会发生一些变化,需要进行色彩的调节。也可以提前做好准备工作,用色素先调出喜欢的颜色。”颜色确定后还不能放松,需取出模具,用固定器将蜡烛芯固定在模具上。此后需要不断用温度计测量蜡的温度,直到温度计显示蜡的温度降低到60℃左右,将调配好的精油滴进蜡中。
随后,她将蜡液倒入蜡烛杯中,趁蜡未干时插入干花作为点缀。杨艳觉得这一步最为考验技巧,蜡太湿会影响造型,太干则无法插入材料,把握好这个度需要反复试验。等蜡完全凝固,香薰蜡烛便做成了。
杨艳是个地道的新桥人,热爱生活,热爱艺术。
香气缭绕的房间里,杨艳慢慢说着她的过往,她的梦想。她大学时学的专业就是“艺术设计”,在上海工作了一段时间,又回到了靖江这座小城。
从上海快节奏的工作生活中抽离出来后,杨艳开始思考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当她发现自己需要的是自由的创作环境时,她果断给了自己一个目标——去拥有一个个人工作室。经过一番努力,最终如愿以偿。七八载过去了,回想当初在十字路口徘徊的自己,她庆幸自己努力争取了,也收获了自由,可以安静做自己想做的事。
杨绛先生在读英国诗人兰德的作品时曾作翻译:“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
杨艳喜欢这首诗,喜欢在艺术世界里追风逐浪。前些年,杨艳专注于绘画和书法,近两年才开始研究创意手工。
“手工创作能给予我快乐与成就感,调动我的感知和敏锐度,让我对艺术的理解更加立体。”杨艳回忆自己在触摸、组合不同材料时的场景,那是一种比握着画笔更为复杂的感受,不仅需要考虑整体构图和结构,还需要考虑不同元素之间的关系、层次、比例和协调性,通过感知、想象、创造等多个方面提升了她的审美水平,给她带来了更丰厚的体验。
也许,生活就是这样,热爱才是底色。有了热爱,杨艳才能以自己的兴趣为原料,触发挑战、寻求突破,热烈创作着,不断地憧憬着,在梦想的路上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