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概念”的形式出发,绕长三角一圈,最终以整车的全新面貌回到消费者的眼前,上海新能源汽车正在集体经历一场制造业“长三角之旅”……悉数上海新能源汽车企业,上汽、蔚来、威马,一家汽车龙头企业,两家新势力造车企业,总部、研发中心均在上海,而生产基地都放在了长三角地区。肥沃的产业土壤、完备的市场基础,更集聚着智能电动汽车链条中的高端人才,这些都是上海造车企业布局长三角地区的重要原因。
威马汽车:16个月滩涂变工厂
温州,瓯江口,在工程车的轰鸣中,65万平方米的工厂拔地而起,威马新能源汽车智能产业园正式投产。威马温州工厂总指挥李国正说,有赖于当地政府在各个方面的支持,威马新能源汽车智能产业园跑出了惊人的“威马速度”———制造基地2016年11月奠基,仅用9个多月就完成了所有厂房主体土建建设,实现冲压、车身、涂装、总装四大工艺车间的全部封顶……并在今年3月38日,让旗下首款车型威马EX5量产车试装下线,先后短短16个月。
威马的智能工厂位于温州灵昆岛,这其实是一座人工岛,位于瓯江入海口,温州政府把浅海区的泥沙抽上来以后,围挡海水就变成了一座岛。工程于2010年春天完成,当时自然标高很低,只有1.5米,政府填到2.6米,威马拿到土地后又填到了4.3米。
李国正记忆犹新,由于是围海造岛,这里的土质曾经给施工带来不小的难题。地下淤泥深,一直到35.5米都是淤泥,挖掘机挖出来的全是像牙膏一样的软泥。这边挖出来,那边又流进去。李国正只好在四周打钢板桩,底下打高压旋喷桩,才能把周边固结住,把土挖掉。整个工地打桩打了50万米桩,平均桩长60米,接近10000个桩。建设周期搭进去了两个月,整个地下投资占工程全部的三分之一还多。
然而,施工难度大,时间长,投入多,威马为什么选择在这样一个岛上建厂呢?威马汽车创始人沈晖主要考虑的是自身的战略布局,还有周边区位优势和政府支持力度。
“瓯江口有工业基础优势,配套完善,三四十公里外就是汽摩配之都瑞安,零配件齐全。而且路网建设完善、交通及出行便利,再加上温州地方政府的支持。”沈晖说。早在2016年,就已有威马员工入住瓯江口政府提供的人才公寓。
据介绍,威马汽车温州工厂不仅仅是温州的首个整车厂,同时也是造车新势力当中首个完工投产的自建工厂,并且在自动化方面达到了业界的最高水平。目前员工数量700人左右,一期固定资产投资67亿元人民币,一期规划产能为10万台,全工厂总规划年产能可达20万台,将根据用户需求及市场反馈分布释放。
上海有望成为车界“新硅谷”
从瓯江口经由沪昆高速,北上450公里,便是上海,工厂背后的威马汽车大本营所在地。
威马汽车的总部位于青浦区国际会展中心内的一栋写字楼内,一走进这家公司就能感受到与传统汽车公司不同的企业文化———所有会议室、办公间均以科学家命名:爱因斯坦、牛顿、钱学森等,员工们的办公氛围更像是身处互联网企业,形式不受拘泥。有意思的是,公司内可见的区域只有实际面积的一半不到,剩下的部分全部隐藏在一道神秘的门后———那就是威马汽车的设计和研发部门。包括新能源车的三电系统、自动驾驶技术以及智能车联系统等重点研发技术的产生、验证,都在这道门后发生着。
威马的核心团队,大多数在汽车产业各个领域有多年积累。与其他新造车企业的初创团队多数来自互联网有所不同,威马1500多名员工,来自全球各地,70%至80%来自整车行业,20%至30%来自互联网。
为什么把威马的全球总部设立在上海?沈晖表示,“在上海可以享受到政策和人才的双重红利,同时上海是长三角最重要的城市,可以提供大量的人才和技术支持。长三角区域密集分布着成熟的汽车供应链上下游的企业,可以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在他看来,新能源电动汽车是个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人才密集型的产业,人才、技术、资金,缺一不可。
沈晖始终认为,威马汽车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实体经济与高端制造相结合的“独角兽”。“智能互联网时代上海不应再错过,所以现在上海应当抓住高端制造产业升级的机会,成为中国车界的‘新硅谷’。”
长三角聚集造车“神经中枢”
虽是近年来上海的造车新势力,但威马的长三角一体化思路却并非首创。世界500强排行第41位的“汽车龙头”,同为上海“独角兽”企业的蔚来汽车,都在当下不约而同发生着巧合:三家车企生长于上海,总部、研发中心都在上海,而生产基地却在长三角构成了一张网。
据了解,上汽集团目前共有约200家企业和生产基地,涵盖整车、零部件、服务贸易和金融四大业务板块。除上海外,上汽集团分别在南京、无锡、常州、扬州、宁波布局了整车基地,在安徽广德建设了国内规模最大的汽车试验场,并在长三角各地形成顶级零部件供应商集群。
作为新势力造车企业,蔚来和威马在这张网上留下的足迹属于“后来居上”。两年前,在安徽合肥,蔚来汽车与江淮汽车进行深度合作,双方签订了市值约100亿元人民币的战略合作协议,建造了全新的世界级全铝车身工厂;在江苏,蔚来汽车围绕电驱动系统的研发和制造布局了三个工厂,分别位于南京、常熟、昆山,其中位于南京的先进制造基地具备年产28万套高性能EDS的产能。
三家车企不约而同选择了“上海———长三角”布局模式,除了控制制造成本,更多的原因藏在了长三角这张地图里。从汽车产业本身看,长三角围绕智能电动汽车的全产业链非常完备,中国绝大部分的优秀零部件公司都在长三角;长三角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汽车消费能力非常强;智能电动汽车的研发、设计、制造、服务都离不开高端人才,长三角是具备世界级人才基础的区域。
在沈晖看来,长三角无论是国内还是在国际上,都是很重要的全球化市场。以前汽车行业的发展都是看欧美,但在新能源汽车方面,中国走在了世界的前列。长三角更聚集着众多新造车势力的神经中枢,拥有着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支持,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效应,建立了基础的体系和运营能力。
今年6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正式敲定,三省一市积极谋划制定5G的先试先用,以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引领者长三角数字经济发展,为未来长三角地区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技术支撑;在长三角的城市群中,上海的创新能力和服务业发展水平优势明显,江苏先进制造业密集,浙江民营经济发达,安徽创新资源丰富,同时劳动力资源充沛———这种资源上的差异化和可协同性,是长三角深入推进产业一体化最扎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