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英国超豪华汽车制造商阿斯顿·马丁传出消息,将与同济大学在上海合作建立设计实验室,开启汽车设计领域前瞻性研究。而这一 “高大上”实验室却安家在同济大学附近的一条老弄堂里!
四平路1028弄,一条不起眼的内街,沿街房屋几乎都在装修。 “这条街的名字可是很潮: ‘Nice2035未来生活原型街(Living Line)’。”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院长娄永琪教授告诉记者,除了阿斯顿·马丁,即将在这里扎根的,还有白电巨鳄海尔集团、知名艺术家朱哲琴的声音实验室,还有材料实验室、创客实验室、创意机器人实验室……
诸如此类的新鲜事,同济大学周边还真是不少。比如,曾经的麻辣烫店面,如今变身玻璃博物馆;一个普通的电话亭,被改造成了全国首家街头美术馆。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这一连串动静,是环同济知识经济圈正在酝酿升级的前兆。十余年时间,完成产值从50亿元到370亿元的跨越式发展,这条以建筑设计为主的创意产业集群带,一种新元素正在集聚,引发裂变。
这种新元素,叫作 “设计”。
用创新走出 “微笑曲线”底部,突破“成长的烦恼”
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在大多数人心中,关键词应该是 “建筑设计”。从上世纪80年代 “赤峰路建筑设计一条街”起步,如今以同济大学为核心,以控江路、大连西路、密云路、中山北路、杨树浦港为界,面积2.64平方公里。周边企业3200多家,其中超过60%的企业与建筑设计相关,产业载体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员工超过3万人。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陈强刚完成对 “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做的一项“体检”。 “体检报告”的核心指标引人深思。
“环同济知识经济圈核心区域的总产出,过去十多年,年均增长率一直稳定在13%。到2017年,产值已突破370亿元。但是,设计企业的人均年产值十年间却一直维持在50万至80万元。”陈强坦言,两相对比,可以看到“环同济”正在经历一些“成长的烦恼”。
分析个中原因,陈强说, “环同济”是以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工程咨询为主导产业的市场。过去十多年,平均一年一个百分点左右的城镇化率增幅、房地产以及会展业的快速发展,都是重要的推动力量。
而现在,需求侧逐步萎缩, “环同济”的空间和产业载体供给也已越来越跟不上旺盛的创新需求。
包括陈强在内,很多业内人士都提到:设计产业链的附加值集中在前端研发设计和后端集成服务、品牌建设,中间环节附加值较低。而 “环同济”不少企业就处于这一设计产业链 “微笑曲线”的底部,也就是 “高端行业的低端环节”。
如何走出 “微笑曲线”底部,突破“成长的烦恼”?在数字经济崛起、创意经济奔腾的当下, “环同济”以创新升级的内生需求已越来越迫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