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两鬓斑白却一身旗袍的老太;有捧着一厚摞书等签名的大叔;有穿着运动短裤斜挎着书包的大学生;有一身稚气扎着马尾的小女孩;他们或是撑着下巴认真“听讲”,或是反复摩挲着眼前的新书,或是沙沙沙地在笔记本上记下嘉宾的“金句”……周五特地从福建坐高铁来,只为了“泡”上海书展的女孩 吴靖感慨 ,“昨天七点多就出门了,在展馆里逛了一天,今天也一早出门了,九点多就坐进来了。”她面前放着四本书,一本自己的,还有三本帮人代签的,“带着个拉杆箱来,要装满了才舍得回去呢。”她的朋友点名要购买《爱夜光杯 爱上海· 2018 》,但是遗憾地发现,“已经卖脱销了,断货了,不知道网上是否还可以买得到呀!”
坐在第一排的王云娣阿姨遗憾地没能被选中,“我七点半就出门了,就怕抢不到前两百名。”阿姨穿着好看的裙子,配着蓝色丝巾,“很多年前,我就特别喜欢郑老师,我把他在晚报上发表的,我觉得特别精彩的漫画都小心地剪下来,贴在一个本子上,贴啊贴,都贴不下了。”这一回阿姨不用贴了,因为她双手牢牢地捧着郑辛遥的《漫条思理》第1辑和第2辑。
有个挂着专业相机的“爷叔”正拿着晚报,按图索骥地对着活动表,商量着“下一场”去拍谁。68岁的张征打开摄影包,亮出他的“长枪短炮”,“这个24—70,这个16-35……我昨天在场馆里就拍了一千多张吧,回去就都导出来,理好了。昨天拍了刘源,买了他新写的《梦回万里 卫黄保华——漫忆父亲刘少奇与国防、军事、军队》;还买了苏智良的《证据—上海172个慰安所揭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