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隍庙装载着许多上海故事。 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马松
问:农历岁末将至,城隍庙进入了一年中最热闹的两个月。说起城隍庙,在上海可谓家喻户晓,可要说城隍庙里的城隍老爷,知道详情的人恐怕就少之又少。我是一名退休职工,也算是“老上海”了,但我也是看了报纸才知道,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上海老百姓将当年抗击英军侵略、战死于吴淞炮台的民族英雄陈化成将军的神像抬进城隍庙,加以供奉,希望他能保佑上海一方平安。后来,陈化成便成为上海的城隍老爷。这是真的吗?城隍庙里供奉的“神”,究竟是历史人物,还是神话中的神仙呢?另外,此前我还听说,上海城隍庙里供奉的,是一位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姓秦。这又是什么情况? (市民 赵先生)
民间说法
某网络平台上网友:城隍庙作为宗教场所,其中供奉的,当然是该宗教的主要神灵。只不过,在漫长的历史演化过程中,不少地方百姓用自己心目中的英雄形象,取代了原本“无形”的神灵。因此,不管哪里的城隍庙,供奉的都是同一位“城隍神”,只不过形象有所区别罢了。
原南市老城厢居民殷阿姨:我自幼居住于城隍庙附近。听老人们说,上海的城隍老爷是元明时期的一位真实历史人物,叫秦裕伯,上海县人,是一位有名的学子和政治家,在元朝有过不少政绩。明取代元之后,开国皇帝朱元璋有意起用秦裕伯,但被他再三推辞。秦裕伯死后,朱元璋对他念念不忘,便封他为“显佑伯”,称“上海邑城隍正堂”,相当于国家正式任命的上海地区城隍老爷。
权威解答
上海市道教协会会长
上海城隍庙住持 吉宏忠道长
“城隍”多为历史人物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历史上又与世界各地有着广泛往来,因此几乎世界上所有主要宗教,在我国都有传播和信徒。道教,则是我国最本土的宗教。城隍庙是道教庙宇,而与其他道教庙宇多供奉以“三清”为主神的诸神仙不同,各地城隍庙里主要供奉的,大多为有功于地方的历史名臣或民间英雄。
“城隍”一词,最早并不是指神仙,而是护城河的意思。东汉著名史学家班固在名篇 《两都赋序》中,便有“京师修宫室,浚城隍而起苑囿”的句子。浚城隍,意为开凿或疏通护城河。后随着历史变迁,“城隍”逐渐成为护城河的庇护神,后来又成了古代城池的庇护神,民间又称他为城隍爷或城隍老爷。
从宋代以后,城隍逐渐从“无形”的神,开始人格化。各地百姓用出生于当地或与当地有着密切联系的名臣政要、战斗英雄,作为他们的城隍神。比如除了上海的城隍之外,江浙地区比较著名的城隍还有苏州的春申君黄歇,杭州的文天祥等。从这一点上说,前面有网友认为城隍最初是道教的主要神灵,后来被“有形”化,是不对的。
城隍是道教之神,但不是主神。更准确地说,城隍,是一地的冥界最高行政长官,负责守护地方,惩戒贪乱,主管祸福。
各地城隍庙,不仅是一座庙宇,还是一个“五脏俱全”的冥界行政系统。这要归功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相传他出生于土地庙,而土地神的上司便是城隍神,因此朱元璋非常尊崇城隍神。他当了皇帝以后,便在民间自发公认当地城隍的基础上,施行正式加封,还按阳间的格局,在冥界设立都、府、州、县等各级城隍庙。比如上海城隍庙,属于县级;苏州则属于府级等。与此同时,每座城隍庙,按规模大小,还分别有文武判官、各行政司,以及军事主管等。因此,城隍既是城隍庙的主神,还是许多下级部署的主管。
以皇权加封方式对各地城隍和城隍系统进行行政化的确认,广泛流行于明清时期。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城隍及城隍系统的各位成员,都是已经逝去的历史人物,且必须在民间享有极好的口碑,因此这个“官吏系统”尽管由封建皇权任命,但却鲜有贪官污吏。
上海城隍庙曾有三位城隍爷
上海城隍庙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1403年-1424年)。当时的上海知县张守约将原先供奉着西汉名将霍光的霍光神行祠,改建为城隍庙。但前殿仍然供奉霍光,在正殿城隍殿供奉当时由朝廷任命的上海城隍秦裕伯。因此有“前殿为霍,后殿为秦”的民间说法。
而说到城隍庙的前身霍光神祠,则相传始建于三国后期(260年左右),为吴主孙皓(孙权的孙子)所建。其与上海另外一座著名的宗教庙宇——静安寺,相传始建时间相当接近。
那么,霍光是怎样成为上海首任城隍的呢?
相传,孙皓曾梦见霍光,称应在上海金山建一座庙宇,以保佑一方百姓。后孙皓照办建庙,从此霍光在上海沿海一带不断显灵,庇护百姓的传说不绝于耳,他也成为民间公认的上海庇护神。一千多年后的1293年,上海县在方浜路上建霍光神祠。由于金山的那座庙宇已经不在,于是霍光神祠又被称为金山庙,作为其正统延续。又过了一百多年,这座霍光神祠在原址上改建为城隍庙,同时供奉霍光和“钦命”城隍秦裕伯。尽管霍光并未获得朝廷的任命,但一庙两城隍的格局,却成为上海城隍庙独特的景象。
关于秦裕伯,前面殷女士的说法基本无误。略有不同的是,秦裕伯在元明二朝都做过官,其中在明朝历任侍读学士、待制、治书侍御史,这些都是中央政府的职务,较其在元朝时的几任地方职位要高。由此可见,朱元璋对这位前朝官员的重用。但秦裕伯的确也三拒朝廷征召为官,后不得已入仕,最终还是告老还乡。
这些都是史实,关于秦裕伯,还有两个传说。一是秦裕伯死后,朱元璋仍对他抱以“生不为我臣,死当卫我土”的态度,加之上海地区有民间传言,此前一名叛乱首领死后可能化作厉鬼,继续作乱。于是,朱元璋毅然决然地将秦裕伯封为上海的城隍,希望他能永保一方平安。我国历史上,明清两代,秦裕伯始终是官方任命的上海城隍,从未易人。
另一个传说,清顺治年间,一直在海上坚持抗清斗争的张名振引兵入吴淞。苏州总兵王璟首战溃败。不久,上级江宁巡抚周国佐前来督战,王璟担心自己此前畏敌逃避的事迹败露,便诬告上海百姓通敌。周国佐竟信以为真,决定屠城。行动前夜,城隍秦裕伯“显灵”,对着周国佐“直视摇首者数四”,意寓“不死”。于是,周国佐收回屠城之令,全城百姓终于免遭屠戮。
由此可见,作为一地安福的主管,城隍老爷始终是一位广受百姓爱戴的神化了的真实人物。而且,他的时代特征也非常明显,并与时俱进——
据史料记载,抗战爆发后,城隍庙作为当时的难民收容所,从1937年11月9日建立到1940年6月30日关闭,不到3年时间就一共保护了30万难民,成为名副其实的上海庇护所。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有百姓自发将此前鸦片战争时期著名抗英将领陈化成的塑像抬进城隍庙,加以供奉,希望他可以显灵,再次击败日军的侵略。
不过,由于当时封建皇权任命城隍的制度已不存在,于是,陈化成和霍光一样,成了没有委任状的上海城隍爷。此外,由于上海城隍庙建筑规模有限,很难再建一座新殿来供奉陈化成,后来,这位近代上海老百姓心目中的“新城隍”的塑像,便被安放于宝山陈化成纪念馆。
道教名观如今已成慈善之源
道教,又分全真教和正一教,全真派庙观的最高领导称为方丈,正一派则称为住持。两个教派服饰不同,全真教头上帽子是圆的,露出发髻; 正一派头戴庄子巾。上海城隍庙历来由道教正一派主持。
时光荏苒,城隍庙正式落成于上海方浜中路来的600余年,历经沧桑变化。“文革”时期,城隍庙遭遇重创,建筑被挪为他用。后至1988年,寺庙重新移交给上海市道教协会;1995年,城隍庙正式恢复对外开放,重续香火;2005年,两侧厢房收回,庙观格局初成;2015年前庭厢房回归,山门重开……
2006年,以原住持陈莲笙道长(2008年羽化成仙)命名的“陈莲笙慈善基金”成立,先后为云南、江西捐建了5所希望小(中)学,为民族地区捐助医疗设备。2009年筹建“慈爱功德会”,组建了200多名会员的义工队伍,不仅捐款捐物,还定期上门为孤老、独居、残疾、重病等困难对象服务。庙中道众还在社会上积极传播国学和传统音乐,探索将公益慈善活动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近10年来,城隍庙先后开展各类公益慈善活动200多次,捐献善款累计1800多万元。同时积极从事各种教内帮扶活动,捐款累计2700多万元。2015年10月18日,上海城隍庙举行庆祝恢复道教活动20周年暨新住持升座大典,当天向上海慈善基金会捐赠300万元用于社会公益慈善事业; 筹建6年的上海城隍庙慈爱功德会也正式成立。
新时期下,上海城隍庙作为道教名观,坚持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道教规戒,发挥道教真义,将大爱撒向全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