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域下,黄山深入挖掘臭鳜鱼、泉水鱼、纸灯鱼的文化内涵和市场价值,讲好三条鱼故事,打响三条鱼品牌,加快三条鱼产业融合发展,持续壮大三条鱼产业规模,做好三条鱼产业文章。目前,黄山三条鱼正不遗“鱼”力,游“弋”出乡村振兴、文旅融合、特色产业的新姿彩、新力量。
臭鳜鱼:
“一条鱼”游出一条产业链
臭鳜鱼以别具一格的味道成为徽菜里的“当家菜”。
今年春节期间,记者采访发现,黄山臭鳜鱼可谓“臭”名远扬,飘香世界。
“春节期间,真空包装的臭鳜鱼供不应求,全店销售上万条。”位于屯溪老街上的新苏老徽馆总经理路志谦对记者说,“现在臭鳜鱼成了徽州头牌菜,备受市场青睐。”
臭鳜鱼不仅在当地飘香,还走出安徽,走向全国。在安庆市四牌楼老街上,新苏老徽馆安庆店里售卖的臭鳜鱼同样热销,春节期间,市民排队购买。
而在北京、上海、宁波、合肥等地的徽商故里店,臭鳜鱼作为黄山最具流量的特色菜,受到顾客热捧。
餐桌上的臭鳜鱼让人大快朵颐,工厂内的臭鳜鱼生产线上则是一派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预处理、腌制发酵、包装和打包发货……春节过后,黄山皖新徽三食品供应链有限公司工厂车间内,工人们正忙着生产臭鳜鱼,整个过程忙碌而有序。
公司负责人吴永学介绍,作为一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安徽省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皖新徽三努力实现“鱼跃黄山、徽行天下”的企业愿景,让“大鱼徽州”的“小金鱼”游出中国,香飘世界,走出黄山臭鳜鱼的振兴之路。
“徽商故里寻美味,桃花流水鳜鱼肥。”为让鳜鱼“游”出黄山,飘香全国,我市高度重视臭鳜鱼全产业链高质量建设。目前,全市有较大规模臭鳜鱼加工企业37家、加工作坊120余家。其中规上企业13家,占全省80%以上;加工量近5.5万吨,销售额突破50亿元,占全国市场份额75%左右;黄山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臭鳜鱼加工和流通集散地;本地经营臭鳜鱼的餐馆有1000余家,带动就业3万余人;以臭鳜鱼为代表的徽菜产业综合产值突破200亿元,全国各地经营臭鳜鱼的餐馆超1万家,仅徽商故里在全国就有37家门店,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浙江、天津和山东等省市。
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臭鳜鱼的产业发展也存在短板,如鳜鱼原材料过于依赖外地等。为此,我市积极开展饲料鳜鱼养殖,未来5年,力争年养殖鳜鱼1万吨,年加工量20万吨,产值超200亿元。同时,我市大力推进臭鳜鱼标准化、科技化、品牌化建设。2023年,中国烹饪协会授予我市“臭鳜鱼美食地标城市”称号;同年11月,我市与中国渔业协会携手共创“中国臭鳜鱼之乡”;申报徽州臭鳜鱼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泉水鱼:
草鱼变身致富“金鱼”
徽州山灵水秀,山泉流水养鱼历史悠久。近年来,我市依托良好的山水资源,大力发展山泉流水养鱼产业,推动泉水鱼特色化、绿色化、产业化、品牌化、融合化发展,探索出一条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换的有效路径。
2月29日,休宁县板桥乡梓坞村村民汪长生家的泉水鱼塘内,10多条 泉水鱼自由嬉水。年龄最小的有二三十岁,最大的“鱼王”已经54岁。
据了解,“鱼王”为1970年汪长生为大女儿汪文琴出生投放,精心饲养至今,长约1.4米,重约30公斤,是全市鱼龄最高、体重最大的草鱼。
板桥乡拥有明末古鱼塘、状元鱼王等鱼文化资源,是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休宁泉水鱼的核心区。近年来,板桥乡以传统流水养鱼为切入点,挖掘传统方法,引入新品种、新技术,统一标准,鱼旅结合发展泉水鱼产业。
2013年,板桥乡获得“安徽山泉流水养鱼之乡”称号,山泉流水养鱼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19年,板桥乡休宁泉水草鱼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目前,休宁山泉流水养鱼系统正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目前,板桥乡核心区域共有鱼塘1000余口,辐射临近区域5965口鱼塘,泉水鱼塘水面面积近180亩,全乡鱼塘均已完成有机认证,全年泉水鱼总产量近100万公斤,实现产值约2亿元。
板桥乡党委书记邓卓奇介绍,板桥乡立足资源优势,深入挖掘泉水鱼文化内涵,通过鱼旅融合发展,探索出了一条山区农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不仅是板桥乡,休宁县汪村镇、流口镇、鹤城乡、龙田乡等20多个乡镇大力发展泉水鱼产业,泉水鱼成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市山泉流水养鱼产业发展迅速,除核心产区休宁县外,黟县、祁门县、歙县、黄山区等地均已规模发展。市农业农村局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塘口1.05万个,年产泉水鱼3000余吨,综合产值超8亿元,带动1.3万人增收致富。昔日草鱼正成为乡村振兴的“金鱼”。
纸灯鱼:
特色品牌点亮文旅产业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歙县有两盏鱼灯,一盏在汪满田,一盏在瞻淇。
2月25日晚上,歙县汪满田村一年一度的嬉鱼灯精彩上演。这个千年古村落,因为鱼灯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村”。
据了解,农历正月十三至十六,汪满田鱼灯节吸引市民游客1.5万人次,全村总收入超160万元。其中小鱼灯线下销售400余条,销售额20余万元;线上销售800余条,销售额40余万元。
村内200余间民宿客房,收入24万元;餐饮业30余万元,临时摊点9家,每户日均纯收入两三千元;汉服租赁5万余元。经济效益可观,社会效益凸显。活动还吸引了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多家中央和省级媒体前来采访、直播,抖音、微博、微信、小红书等自媒体刷屏,汪满田鱼灯及汪满田村的品牌知名度进一步提升。
今年春节期间,瞻淇村的天空被炫目的鱼灯点亮了。这个古老的传统,象征着新的一年的繁荣和好运。自宋代以来,瞻淇村便有嬉戏鱼灯习俗,已经延续了800多年。每年从农历正月初二到正月十八,伴随着铿锵有力的鼓声,大鱼灯从祠堂“游动”而出,在主街上游弋、翻飞、滚动,小朋友和游客则举着小鱼灯跟在后面,把幸福和吉祥送到家家户户,这也是村民们对新年最美好的祝愿。
近年来,徽州鱼灯作为徽州的文旅符号,插上了新时代的翅膀,逐渐“游”出大山。2023年,汪满田鱼灯展演队先后在上海、浙江、江苏、广东、四川等地开展外出巡演23场,吸引游客2万余人,带动村集体增收17万元。
2月25日,黄山高铁北站,来自上海的游客吴先生手拿鱼灯准备进站。吴先生说:“徽州鱼灯,工艺好,沾喜气,寓意美。”
作为徽州年俗,嬉鱼灯已有数百年历史,也是徽州地区传承最悠久、保存最完好的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我市积极保护和传承非遗鱼灯制作技艺,深入挖掘鱼灯文化内涵,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徽州鱼灯走向市场,焕发出新活力,促进文化旅游高度融合。目前,徽州鱼灯正转化成文化产品、创意商品,一条有文化、有传承、有产业的大鱼“活”起来、“火”起来,精彩出圈、游出大山,赋予乡村文化新内涵,赋能乡村振兴新发展。
三条鱼“游”出乡村振兴好前景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我市立足地方优势资源,在乡村振兴产业发展中突出“特色”,落子“非遗”文化产业化。
黄山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教授胡永政认为,黄山三条鱼逐渐释放出蓬勃的文化和经济活力,小鱼正做出大文章。一条条“鱼”,犹如一个个活泼的小精灵,护了生态、兴了乡村、富了农家,“游”出一条产业融合、绿色发展的黄山乡村振兴之路,打造出黄山乡村产业特色发展的“黄山样榜”。
之所以能取得这些,我市有两点做法值得肯定,经验可复制。
一是政府重视乡村非遗文化的挖掘、保护与传承。黄山职业技术学院着力打造非遗技艺传承平台,入选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计划参与高校名单。2023年,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关于公布2024—2025年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参与院校名单的通知》,黄山职业技术学院再次位列其中。休宁县被授予“安徽省山泉流水养鱼之乡”称号,休宁县山泉流水养鱼系统被认定为第三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休宁县制定《休宁县山泉流水养鱼系统保护与发展规划》《关于促进山泉流水养鱼产业发展实施意见》等,促进了泉水鱼产业发展。
二是重视乡村产业振兴人才引智工程。选派黄山学院吴永祥博士挂职市农业农村发展局副局长,负责编制黄山市臭鳜鱼全产业链发展规划,为打造高质高效臭鳜鱼全产业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休宁县围绕山泉流水养鱼技术创新,与中科院、上海海洋大学、安徽省水科所、安徽农业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对生产、销售、品质保障开展技术攻关,取得新型高密度养鱼方法等发明专利5项、光唇鱼苗种繁育技术等水产品养殖技术8项,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同时,休宁县发布实施的《山泉流水养殖草鱼技术操作规程》,填补了安徽省山泉流水养鱼省级地方标准空白。引导泉水鱼养殖实行“四统一”管理,推动技术、质量、商标、品牌、销售的全产业链标准化生产和一、二、三产业全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