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伦路藏在一片闹市中,路口浅灰色拱形石牌坊掩在树荫下,稍不留意就能走过头。
东起四川北路,向西折北再与四川北路交汇,“L”型的多伦路像一只老电话的传声筒,挂在四方市井里。“叮咚”“叮咚”,踩着三轮单车的老伯摇着铃铛穿过。繁华都市里听见此声,竟有时空错乱的感觉。抬头看多伦路的石牌坊,“海上旧里”四个大字跃入眼帘,往里走,人文故居和文博店铺接踵而来,青鼓鼓的弹格路凝成一个个记忆的落点,摁进脚掌。路上,能够寻觅1930年代中国“左联”作家的音容,能够找到华洋交织的文化形态、经世致用的文化性情。
从印着“窦乐安路”的老路牌开始,多伦路将它的传声筒贴近了上海滩的风云变幻。
叩开名宅公寓,穿梭先生们搏击暗夜的旧时光
多伦路从头走到尾,只消十分钟。然而如果沿着历史的脉络细细品味,花上大半天也不为过。马路过去叫窦乐安路,为1911年英国传教士窦乐安填河建造而成。窦乐安无论如何都不会想到,他亲手所造的马路,将填满一个时代的中国的伟大故事。
靠近那些中西合璧的文化旧里,透过神秘魅人的窗格向里窥探。一时间,景象翻飞如走马灯。
首先看见的是一位蓄着胡须、着长衫的人。他径直来到多伦路201弄2号中华艺术大学。底层一间小教室,冯乃超、冯雪峰、钱杏邨、夏衍、柔石、殷夫等四十多位作家或站或坐,有人趴在窗台朝里看,有人堵着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