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

首页>地方频道>镇江>要闻

让人文与经济为区域现代化“插上双翼”

人文是城市的灵魂,经济是城市的体格。人文与经济交融互生的城市实践,持续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推动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雄厚物质基础和磅礴精神动力……7月27日下午,来自上海、安徽及江苏各地经济与社会理论界的专家学者齐聚镇江,在镇江报业传媒集团协办的“人文经济与区域现代化实践”分论坛上,碰撞思想,分享观点,智慧在交锋中闪烁。

作为当天在镇江举办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区域探索:改革、动力、活力”研讨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次论坛为如何推进区域改革创新、区域动力挖掘、区域活力释放贡献了智慧。

丰富高质量发展内涵意义重大

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都是在经济发展上走在前列的城市。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可以研究一下这里面的人文经济学。”

坚持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时代的前行呼唤理论的创新,理论的创新引领时代的发展。论坛上,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所所长、研究员, 江苏区域现代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张春龙聚焦城市人文经济发展现状分享观点:“城市人文经济是一种以人为本、文化为魂、经济为体的新型经济形态,它追求的是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发展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他同时分析,发展城市人文经济,不仅能够满足经济需求,还能够促进文化、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在全球化深入发展,数字化、互联网等技术迅速发展,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增长等背景下,人文经济,特别是城市人文经济,具有促进经济增长、提升城市品牌形象、增强社会凝聚力、推动文化创新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

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建设处副研究员李宗克则围绕经济发展的文化因素,进行了深入剖析,“文化塑造的经济理性和进取心成为促进资本积累、劳动投入和技术创新的重要精神动力,进而推动经济更快发展。同时,文化塑造的民族精神在重大历史节点影响政策、制度选择,直接导致不同的宏观发展绩效。不同社会的文化特征塑造了个体的社会观念和行为,影响市场活动的交易成本,从而导致不同的经济效率。”他的论述为推进人文经济发展、赋能区域现代化,找到了“原点”。

双向融合互动相生已有“打开方式”

人文与经济双向融合、互动相生,催生了怎样的盛景?

研讨会的主旨演讲环节,江苏华信区域经济发展研究院创始人兼首席研究员,江苏大学兼职教授,镇江市二级巡视员,镇江市社会科学专家协会理事长潘法强分享的“镇江样本”,尤其是入选首批100个“长三角人文经济典型案例”的《全域新“夜”态的“西津密码”》,为探寻人文经济的发展路径,提供一种“打开方式”。他基于镇江发展实际,总结了“价值引领+产业支撑”“文化传承+科技加持”“内涵拓展+以民为本”“赋能+要素提升”“工业反哺+文化培育”等路径,实现人文与经济的双向贯通,激发动能促提升,“当前,镇江各地都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积极探索‘以文兴业、以文聚力、以文化经’人文与经济共生共荣的新实践、新路径,打造新时代人文地标,培育新质生产力,在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道路上贡献镇江力量。”

互动相生、美美与共。滁州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刘兵以四个大——“大包干”“大扬子”“大滁城”“大江北”,将“滁州样本”的特色和盘托出,“比如淮河文化的现实映射是敢为人先的滁州改革发展。如今,改革已成为滁州的名片,在农业领域,滁州先后被确定为全国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三变’改革试点、第二批全国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偿退出试点、全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整市试点、国家级农村改革试验区以及全国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规范化整市试点等。”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胡敬阳分享的南京建设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实践中的人文经济学,也引起了与会者的共鸣,“文旅产业恰恰是展示人文经济学丰富内涵、体现人文经济学价值追求、深度融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济形态,具有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促进历史文化传承两个面向的功能。”

赋能区域现代化“插上双翼”

独特的历史文脉塑造了一方水土独特的经济形态,赋予适应自身的经济特质。如何建设人文与经济、历史文脉与现代文明交融赋能的城市,打造更多的实践样本?

“统筹是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基因的思维模式,要求人们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从整体的角度出发,统揽全局,通盘筹划,兼顾各个方面,从而实现协调发展。” 河海大学系统工程与管理创新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厦门大学漳州校区特聘教授杜栋认为,区域和城市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运用统筹的思维,处理好人群、时间、空间相统一,照顾、平衡好各方面的利益和发展,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能只顾当下、不管长远,“不同阶段要有明确的重点或中心任务,善于将有限的资源动员整合起来,解决紧迫的问题,实现关键领域或环节上的突破,实现局部带动整体的良性循环。”

张春龙认为,推进城市人文经济发展,包括加强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利用、吸引和留住人才、拓宽融资渠道、制定和执行有利于人文经济发展的政策、明确城市形象定位、优化社会环境等。同时,还需要加强城市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城市人文经济的发展。

人文经济共生,激荡澎湃动力。水流奔涌、勇于纳新,是自然孕育出的气派;经世致用、尚学崇教,是文化涵养出的气韵;实业兴邦、不惧挑战,是工商基因支撑起的气魄……论坛上专家学者一致认为,总结梳理文化与经济相互赋能的经验与趋势、内在联系与作用机制,将为区域现代化实践提供可借鉴的路径与智慧,但推进人人经济发现赋能区域现代化任重道远。(记者 朱婕)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983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