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

首页>地方频道>南京>要闻

打出政策“组合拳” 南京从科教名城迈向创新名城

   投资16.7亿元的未来网络试验设施项目启动、国际领先的人工智能产业研究院落户……

  去年以来,南京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创新名城建设取得一系列突破:包括3名诺奖得主和24名院士团队领衔建设的123家新型研发机构签约落户、一批高精尖技术正加速走出“深闺”。

  新型研发机构架设成果转化桥梁

  20日,在南京举行的2018交叉智能前沿峰会上,图灵奖获得者姚期智表示,年过七旬首次创业选择南京,是因为看好南京的创新名城建设。

  南京拥有高校53所,在校大学生83万人,国家级研发平台120多个,在宁两院院士82人。如何将科教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南京亟须破题。

  去年10月起,南京聚力实施“两落地一融合”工程,力推科技成果项目落地、新型研发机构落地,校地融合发展。加快推进新型研发机构建设被作为突破口。

  记者走访发现,与传统孵化器不同的是,这些机构依托高校院所的高水平学术平台和领先技术,结合具备一定产业化条件和市场化前景的科技成果,采取混合所有制形式组建,培育可持续孵化创新企业的“老母鸡”。

  南京市副市长蒋跃建表示,依托学科群建设-打造新型研发机构-孵化科技型企业-培育未来产业-形成创新集群-指导学科群互动,新型研发机构正在打造一条良性互动的创新链。

  政策“组合拳”激发多方活力

  在紧靠老山森林公园的南京“低碳谷”,镁基二氧化碳矿物资源化利用示范线正在加紧建设。项目主要负责人、南京大学教授赵良表示,技术早应转化,只是传统体制限制下,学校和科研人员积极性不高。如今,南京的新办法让问题迎刃而解。

  今年初,南京围绕创新创业出台市委一号文件和45个配套政策,明确各方权益,释放校方、科研人员、地方的创新热情。

  对科技人员,南京鼓励由人才团队做新型研发机构的“大股东”,紧握机构发展的“方向盘”,获得应有回报,实现个人价值。

  去年底,高翔辞去南京大学生物医药研究院院长职务,作为一名普通教授出资,成立人源化模型与药物筛选创新技术研究院,高翔和他的团队占股80%。脱离事业体制束缚,团队创新潜力极大释放,今年有望实现营收5000万元。

  对高校院所,南京不仅将政府股权收益30%以上奖励给高校,还让高校获得新型研发机构的所有论文和奖项。更具吸引力的是,高校拥有了学科建设的前沿基地,能通过研发机构与市场的对接,创新教学模式和研究方向,还不用担心教学秩序被干扰。

  政策“组合拳”激发了创新主体的热情。从新能源汽车到智慧型服务机器人……一批新产品、新服务在南京诞生。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科研人员表示,近来,校领导对与地方合作兴趣越来越浓,纷纷鼓励科研人员到地方找项目、快落地。

  集聚要素资源,优化创新生态

  今年1月至5月,南京新登记科技创新企业10066家,同比增长18.3%;新增就业参保大学生13.9万人,同比增加49.5%。企业和人才纷至沓来的背后,是南京聚力扶持创新企业、打造创新生态的深意。

  创新转型是一场马拉松,建设创新名城,必须厚植创新生态,汇聚要素资源。

  ——提升企业凝聚力。南京将全市创新载体整合为15个高新园区,围绕城市主导产业,放眼全球“移植大树”;打造苗圃“培育树苗”,大力扶持本地中小微企业;推动一批本土企业转型升级,让“老树发新芽”。

  ——提升科技核心力。南京以“紫金山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群+重大工程化创新平台”为核心,高起点谋划南京综合性科学中心建设。前不久,未来网络试验设施项目在宁启动,这是我国在通信与信息领域建设的唯一一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提升资本支持力。南京出台政策“重奖”来落户的投资机构。新近组建的南京市创新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50亿元,首期出资20亿元,重在支持种子期、初创期科技型企业的培育和发展。

       (新华网 蔡玉高 朱程)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9521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