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

首页>地方频道>南京>要闻

总理点赞,南京“放管服”改革再发力

  有一项改革,涉及面之广到了“无所不包”的程度。从职称申报、婚姻登记,到企业注册、项目投资,任何一个市场主体、每一名普通市民几乎都会遇到。

  这么说并不为过,在“智慧南京”中心服务事项表单中,300余项服务事项涉及近百个部门。和过去人们印象中“跑无数窗口、盖无数图章”的传统办事方式不同,这里融合了线上信息系统和线下服务窗口,绝大多数事项全程可以网上办理,实现了“不见面审批”。

  去年11月30日,在“智慧南京”中心,李克强总理对南京运用互联网等新技术开展“不见面审批”和全方位便民服务表示赞许。他说,你们这个政务服务的小后台支撑了南京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大前台,这是“放管服”改革的新亮点,推动了政务流程再造和信息资源共享,有力激发了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现在各地都在积极探索,希望你们在改善营商环境上追求卓越,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刀刃向内,流程再造,被总理点赞的南京“放管服”改革仍在不断超越:按照“坚持用户思维、对标国际惯例、落实改革要求”总体思路,南京正在向着“打造全国最优营商环境示范城市”目标发力前行。

  需求就是路线图

  大学毕业生小王在南京紫东国际创意园内的一家企业上班。前不久,她申请到了政府部门提供的每月600元的租房补贴,对于刚刚工作的她来说,这笔补贴缓解了很大压力。

  拿到补贴的过程,在小王看来十分轻松,“手机APP上提交申请,按照提示上传毕业证书、就业合同等材料,从申请到通过都在手机上完成,像点外卖一样。”但她不知道的是,看似轻松的申请的背后,是政府部门内部流程再造的“一番周折”。

  “就业大学生申请住房补贴,至少涉及到教育、公安、房产、人社、税务5个部门。”市政务办副主任余荣红介绍,按照以往的办事流程,把所有窗口跑一遍就要好几趟,现在通过“放管服”改革,此类事项办理实现了一次申请、网上运转、部门并联、限时办结。通过公共政务服务平台,5家单位同时受理,申请人不用跑腿,“坐等通过”。

  申请房租补贴相对而言还比较简单。更加复杂一点的比如开办餐馆,不但需要多部门审批,还往往需要各家单位到开办地点现场勘验,“要一家一家去请”,如果材料不齐全,还得多次送件,其麻烦可想而知。而现在,申请人只要在手机“我的南京”APP上点击“我要开餐馆”,所需材料清单就会在页面上跳出来,不但网上报送材料数量被大幅压缩,多部门各自勘验也变成集中一次勘验。“承诺10个工作日办理,最快实际做到了3天完成。”市政务办相关负责人介绍。

  “坚持用户思维、客户导向,就是要求我们真正站在企业和群众的角度考虑问题,提供便利,按照企业和群众的需求去制定我们工作的‘路线图’。”市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我市对所有群众和企业办理量大、涉及部门多的申请审批高频事项进行梳理,对每类事项制定“一窗受理、一网通办、一次办成”的“一件事”办理流程,这样的“一件事”事项目前已经达到252项。

  政府部门“添”麻烦,企业群众得便利。记者获悉,围绕“受理前服务指导最优,受理后审批时限最短,审批后监督管理到位”目标,南京正在全力推进各项审批事项提速增效。截至目前,市级部门能够实现“不见面审批”的事项占比已经达到95.11%,其中能够实现“全程不见面”的事项占比达90.51%。

  环境就是竞争力

  积极探索推进“放管服”改革,转变的是政府职能,提升的是服务效能,改出的是良好的城市营商环境。

  近年来,南京“放管服”改革不断加速,创造了一批领跑全省全国的“南京经验”:

  “不见面审批”改革经验做法在中办、国办《关于深入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化的指导意见》中转发;

  工程建设项目“864”改革处于全国第一方阵;

  “预审代办制”“三多四联”“全科政务”等一批示范经验在全国推广;

  不动产登记效率在国务院第五次大督查营商环境评价中位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一位;

  在《中国城市营商环境报告2018》中,南京跻身全国前十,省对市营商环境评价中,南京2018年排名全省第二位。其中,“开办企业”“不动产交易登记”“建设项目施工许可”等5项正式评价指标均进入全省前三。

  城市营商环境如何,市场主体感受最为直接,评价最为中肯:

  江北新区推进区域评估改革,把项目落地过程中最烦琐、耗时的各种“评”一次性解决或者有效简化,大幅度减少项目的前置准备时间。落户新区的一家项目建设单位纵向对比,“过去通常需要七八个月才能办完的手续,现在只用了3个月零7天。”

  加强政务信息资源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互联互通和协同共享,最大限度方便企业。刚刚负责南京区域业务的一位企业高管横向对标,“我们企业在全国很多地方都有项目布局,其中南京的项目推进速度最快。”

  落户江宁滨江开发区的江苏卡耐新能源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刘振宇更是对优质的政府服务称赞不已:企业刚刚开办之初,园区就针对企业需求,开放园区食堂,提供公共宿舍,接驳通勤车辆,“衣食住行除了穿衣之外,难题都由园区解决了。”

  哪里营商环境好,企业和人才就到哪里落户,发展要素就在哪里集聚,一组数字印证了这一点:

  2018年,全市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21.6万户,同比增长31%;新增科创型企业2.4万家;净增高新技术企业1282家,增长近70%,增量和增幅均位居全省第一。

  难点就是发力点

  “营商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掷地有声。

  在既有成绩基础上,坚持问题导向,把难点作为发力点,南京正在推动“放管服”改革取得更大突破。

  在打破信息分割上发力:南京于2017年在全国首创建成房产交易与不动产登记一体化办理平台,实现房产交易、税收和不动产登记一体化办理。平台打通共享南京市规划资源、房产、税务等部门的不动产登记、网签备案、房屋测绘、物业维修资金、保障性住房审批、核价核税和纳税等信息,以及全省民政、司法部门的婚姻登记和公证信息,并与水、电、燃气、有线电视等服务单位实现系统联通,目前市民办理不动产登记最快1小时可取。

  由于税费核算标准不统一,部门信息共享不完全到位等原因,不动产登记主城区和“老五县”还不能完全通办。对此,市规划资源部门表示,下一步,将按照城乡统筹发展、区域一体化发展要求,继续拓展数据共享,深化应用服务,力争更加优化流程、更多线上服务、更大便民利民。

  在重点改革领域发力:区域评估是深化“放管服”改革、提升营商环境、推进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通过区域评估,实现区域内工程建设项目共享区域评估评审结果,取代每个项目的独立评估,大大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加快项目落地,减轻企业负担。

  目前,我市江北新区大胆探索开展建设项目各项区域评估,其中,“区域环评”改革在新区研创园试点范围内全面展开。截至目前,已有10个建设项目按照实施方案进行了简化环评审批,取得环评批复;区域文物影响评价按照江北新区地下文物考古工作区域评价试点办法开展,在2018—2019年间启动相关地块的考古调查和勘探。此外,区域节能评估、区域水土保持、区域地震安全性评价、区域地质灾害评估等改革工作也在稳步推进。

  在提升满意度上发力:我市正在全力打造“互联网+政务服务”“宁满意”工程,推进线上办事“一网通”、现场办事“一门通”、个人办事“一证通”等“十个一”重点任务,努力使“宁满意”成为社会认可、全国有影响力的政务服务品牌,让企业与群众更加满意。

  在部门整体联动上发力:记者了解到,前不久市区一家单位反映其申请办理事项大大超过预定时间仍未办理完毕。通过对这一个案调查发现,其中涉及3家部门,各环节互为前置条件,导致时间大为延迟。“大家都有道理,但是结果没道理,因为对申请人来说,你承诺的时限没有做到。”

  深化“放管服”改革,我市将从存在问题入手,奔着问题去、抓住问题改。既要从具体问题入手,进一步加压、加责、加力,一个一个突破当前改革推进的瓶颈和难点,确保尽快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又要从深层次问题着力,进一步转变思想理念、完善体制机制、理顺利益关系,确保各级各相关部门牢固树立大局意识、担当意识,形成齐心协力抓改革、转职能、促发展的强大合力。

  南京创造了一系列领先的改革举措、改革经验,然而领先和示范本身就意味着大家都可以借鉴并且加以深化。南京已经凝聚了新的改革共识,“对领先者来说,绝不能抱着成绩单自我满足、止步不前,而必须跳出‘舒适区’、保持警惕感,与时俱进、持续改革。”

  推进“放管服”改革,南京依然处于“进行时”。记者了解到,对“不见面审批”“预审代办”等好的经验做法,南京还将不断更新、不断提标、不断迭代,同时对优化营商环境相关政策措施也将加快“版本升级”,努力成为深化“放管服”改革的先行者、引领者,创造出更多具有示范带动意义的“南京经验”。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4234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