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

首页>地方频道>南京>要闻

南京:经济持续“稳进好”,创新改变一座城

  今年上半年,江苏省会城市南京GDP增速8.1%,在全国GDP超万亿元城市竞速中处于领跑方阵。这已是该市连续9个季度增速超8%。

  两年多来,这一东部沿海经济重镇不仅经济持续增长,更从产业结构、动能转换、营商环境等多个关键指标展现出稳、进、好的发展态势;在国际形势错综复杂、稳增长压力较大的背景下,探索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南京之路”。

  含绿量、含新量,支撑增长含金量

  南京,万里长江进入江苏省的“第一站”。落实长江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战略要求,从污染治理、生态修复到产业转型,南京责无旁贷,担当作为。

  昔日全国钢铁“十八罗汉”之一的南钢集团正在撤离长江沿岸。鲜为人知的是,这家老牌重工业企业在升级主业的同时,自身也发生着“裂变”。随着电子商务、智能制造等多个双创平台成长,初步形成钢铁业+新产业“双主业”新格局。今年上半年销售收入增长18%,实现利润27亿元。

  雨花台区正在大力推进长江沿岸“疮痍”之地复绿。该区先后完成了8家无证码头的整治拆除,新造林253亩,生态环境“旧貌换新颜”的同时,落后产能加速淘汰。与此同时,辖区内73平方公里的软件谷创新创业活力涌动,以全市面积1%的土地,创造全省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收入近20%的份额。

  一手升级主业,一手加快转型;一边大幅增绿,一边挖潜出新。南钢和雨花台区的变化,是南京发展含绿量、含新量大幅提升的缩影。

  曾经结构偏重、高度依赖重化工业实现增长的南京正在发生深刻变革。

  8月15日,承担着推动南京“东部崛起”使命的紫东地区举行了一场名为“绿色银行”行动的启动仪式,明确紫东地区的发展要坚持先植绿、后建城,将绿色资源作为战略储备,为未来崛起夯实绿色根基。

  从全市上半年的成绩单来看,GDP增速实现8.1%,其中钢铁、石化占比逐步下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近70%的增量来自先进制造业,规上服务业增加值中40%的增量来自先进服务业。

  “中美经贸摩擦发生一年来,经济转型窗口期与复杂的国际形势叠加。增长固然可喜,但现在我们更在意速度背后的质量,更珍视8%的成色——含绿量、含新量与含金量显著提升。”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张敬华说。

  从关键指标到微观感受,发展体现在速度,也在细节。

  楚航科技近日将总部迁入江北新区;投资30亿美金的台积电项目,从动工到投产仅用了20个月;紫光集团、ARM中国、华天科技等一批龙头企业集聚……短短三年,江北新区集成电路产业从空白到爆发,今年上半年带动GDP增长13%。

  2018年,南京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大涨70%,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17%,总量首次突破1万亿元。2019年上半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15.1%,新组建42家新型研发机构;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300亿元、增长248%,位居全省第一。

  不仅如此,PCT专利申请连续翻番,2018年增长170%,2019年上半年增长92%。江苏省舜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单杰介绍,PCT是指专利合作协定,专利申请人只需提交一份国际专利申请,即可在为数众多的成员国得到保护,“这意味着南京有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正在某些细分市场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体现了研发实力与经济活力。”

  国际知名的咨询公司科尔尼近期发布的《2019全球城市指数报告》显示,南京上升至第86位,在国内城市中紧随“北上广深”。

  融入全球“智慧链”,打造创新“生态圈”

  5名诺贝尔奖得主、近180名中外院士到场,500多项高端“黑科技”亮相,22个国家和地区的服务机构成立创新联盟……今年6月举行的首届南京创新周上,全球45个国家和地区的科学家和企业界人士汇聚一堂。一周内,南京市共签约573个项目,预计总投资2309亿元。

  高曝光率与高投资额引发瞩目,是什么让南京在全球创新版图上位置凸显?

  过去,南京常以科教资源富集而自豪,拥有53所高校、83万大学生、80多名两院院士。2017年,南京实施创新驱动发展“121”战略,树立了“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这一更高目标,坚持市场政府“两只手”并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共抓。

  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关起门来搞当然是不行的。今年起,南京走出去、引进来并举,与一批创新大国、科技强国建立了长期稳定合作关系。

  靠创新链接世界,联系得越紧密,碰撞出的能量就越多。鼓楼区在奥地利格拉茨设立了南京市海外创新中心;玄武区在意大利佛罗伦萨设立了时尚设计分中心;溧水区与位于哥本哈根的中丹创新中心建立了合作机制,还在“安徒生故乡”丹麦小城欧登塞找到了创新发展的灵感。

  “欧登塞虽然只有20万人口,却有着世界级机器人产业集群,聚集了120多家机器人公司。这对远离主城的溧水进一步找准自身定位,实现自身发展特色提供了思路和帮助。”溧水区高新技术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武球发说。

  深入全球最活跃的创新地、引入全球最顶尖创业团队、打造一流的创新生态体系……努力与海外创新资源形成常态化互动的古都南京,正在进入新的“大航海时代”,集聚创新资源的“强磁场”渐成气候。

  从单一到综合,从零散到系统,南京正着力构建创新的生态圈。截至目前,“石墨烯之父”安德烈·海姆、图灵奖得主姚期智院士等4名诺贝尔奖获得者、86名中外院士在南京创办了企业,德国国家微系统传感器研究院、剑桥大学南京科技创新中心等平台正式运行。

  “尊重科学规律,珍惜科研人才,南京的创新土壤与创业环境优越。”美国麻省州立大学教授杨美家结合自己的创业经历说,2018年8月他创办艾洛特医药研究院,不到一年就申请了3项发明专利,孵化7家企业,开展了12项生物新药研发。

  在《自然》杂志评选全球科研城市50强中,南京居第12位。近期发布的《中国城市竞争力第17次报告》显示,南京在综合经济竞争力、宜居竞争力、可持续竞争力、宜商竞争力四个榜单均进入10强。

  动能转换提速,信心初心提气

  7月底的一个晚上,珠江路上依然热浪滚滚,一场主题为“直击路演痛点”的讲座在INNO未来城内举办,吸引了数十个创业团队前来聆听……曾经闲置了3年的未来城,差点被改造成美食街,如今,这里是玄武区“硅巷”建设的标杆。

  2018年12月,“硅巷”概念首次被引入高新园区建设,此后不久,主城区玄武、秦淮、鼓楼快步跟进。截至2019年上半年,三区已建成16万平方米“硅巷”并投入运营,通过打破院墙隔阂、融通区内外资源,让创新重回主城。

  对标找差、追求创新实干、有所作为的背后,是南京追求争先进位,把“存量空间”做出“增量价值”的斗志。

  “想在‘天花板’上求突破,就要进一步挖潜提质,这不仅是高质量发展要抓的机遇,也是我们必须扛起的政治任务。”玄武区委书记李世峰说,该区已经拥有高端商贸、现代金融、电子商务3个千亿级产业,服务业的GDP占比超过99%。如今依托南京农业大学等8家涉农科研单位建设“农业硅巷”,提升现代服务业的“含金量”和“容积率”,下一个千亿级服务业稳步成长。

  与此同时,南京还在不断优化营商环境铸牢市场信心。6月22日,南京市政府举行了“找差距、抓落实”系列活动首场推进会——优化营商环境专题电视电话会议,点名曝光19个涉企政策不落实典型案例,在企业界引起强烈反响。

  “对我的触动非常大。”南京凯燕电子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华明说,会议一开始就播放了暗访视频,接着“指名道姓”通报涉企政策不落实典型案例,展现了刀刃向内、动真碰硬的勇气和担当。

  去年9月,南京发布“优化营商环境100条”,今年7月,南京市委十四届八次全会宣布打造营商环境2.0版,意味着不到一年时间,提档升级。近日,在全省126个省级以上开发区中,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拿下“综合评价”第一,并在“建设项目施工许可”和“纳税”两项上获“单打冠军”,成为全省“样板”。

  “区域竞争过去拼政策、拼资源、拼减税让利,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如今需要拼服务、拼信用、拼持久吸引力。要真改革、办实事。”南京市市长蓝绍敏介绍,市委市政府坚持每月召开企业家座谈会、重大项目调度会,集中解决企业发展、项目建设的难题,“不见面审批”“模拟审批”“预审代办制”等经验在全省全国推广。

  民间投资是最直观的信心指数之一。上半年,南京民间投资大幅增长18.7%,实际利用内资939.8亿元;实际使用外资24.02亿美元,同比增长14.9%。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1071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