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16日上午,栖霞区丁家庄保障房片区的一大块空地上,彩旗飘扬,欢声笑语,筹备两年的市妇幼丁家庄院区宣布正式启动建设。两年后,这座拥有1200张床位、总建筑面积近30万平方米的新医院就将正式投用。届时,不仅城北地区居民看病更方便,由于其在地理位置上的优势,还将在宁镇扬一体化建设中担负起优质医疗资源辐射镇江、扬州的重任。
时间回溯到2019年3月,鼓楼医院江北国际医院正式投用,江北居民就诊不用跨江的愿景终成现实;再前推3个月,南京市中医院南部新城医疗中心的启用,不仅让这所历史悠久的中医院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也补上了城南片区优质医疗资源不足的短板。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连着党心。优质医疗资源的“大布局”的背后,是市委市政府着力解决民生工作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决心和用心。教育、医疗、养老、就业、社会保障……一项项事业的投入,回应着百姓对“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期待,书写出一张张南京人的“幸福答卷”。
不断创新 多项民生工作“领跑”全国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时指出,要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民生保障,像落实发展指标一样落实民生任务。5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任接着一任做。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南京市民生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全市出台《推动民生迈上新台阶行动计划》等13个相关文件,不断创新方式方法,指导和推动民生各领域迈上新台阶,多项工作在全国实现“领跑”——
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南京持续优化教育规划布局,加强薄弱地区教育资源配置,教育由“基本均衡”不断向“优质均衡”跨越。教育现代化水平连续四年位居全省第一,全市教育优质资源覆盖率已达95.8%,学前入园率达99.5%,高等教育入学率65%,新增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达15.7年,形成人人可学、时时可学、处处可学的终身教育体系。覆盖全市小学的“弹性离校”,2018年综合满意率达95.7%,两次获教育部点赞,2019年又升级为“延时托管+课后活动”新模式,做法写入国务院文件。
“健康南京”建设不断取得新突破。医改工作为全省、全国积累了有益经验,在国内副省级城市率先实现公立医院医药价格综合改革全覆盖,国务院医改办称赞南京医改“起点高、力度大、措施准、成效实”。作为全国社区医院建设试点城市,铁心桥、西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南京模式”受到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新华社等聚焦,在全国推广。
养老服务政策创新举措得到中央认可,成为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中央财政支持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城市、全国医养结合试点城市。在全国率先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向2000余名居家重度失能老人免费提供每年15天的照护服务;在全国率先提出“社区用房的40%以上无偿用于养老服务”;在全国率先试点推进“家庭养老床位”建设,将养老机构的专业服务标准、服务内容、服务流程、服务协议完整“复制”到家庭;在全国率先探索建立全市统一、权威的养老志愿服务“时间银行”,低龄存储时间,年老兑换服务,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全市建设“银发助餐点”886个,在全国率先实现主城区社区全覆盖。
补短板兜底线 民生保障网越织越密
2019年1月1日,对很多人而言,不仅仅是迎来了又一个新年,也是“就医身份”的重要转折点。当天,南京市在全省率先实施城乡居民医保市级统筹,从此,南京打破城镇与农村的户籍限制,摒弃城乡两种医保制度造成的身份差别,全市300万参保居民享受同样的医疗保险权益,覆盖范围、筹资政策、保障待遇、医保目录、定点管理、基金管理“六统一”,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同城同待遇。
社会保障是民生安全网、社会稳定器,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从最困难的群体入手,从最突出的问题着眼,从最具体的工作抓起,坚持兜牢固实保障安全底线,有效发挥了社会保障“助推器”“减震器”“稳定器”和“安全网”等作用。
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在制度全覆盖的同时实现人员全覆盖。整合原新农保和城镇居民养老补贴制度,实现参保缴费标准、政府补贴标准以及基础养老待遇城乡同标。建立被征地人员社会保障制度,约15万养老年龄段人员领取基本生活保障金,约4万人享受老年生活困难补助。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待遇水平稳步提升,月平均养老金水平由2014年的2489元调整到2019年的3063元,位列全省第一。在省内率先实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城乡同标,全市低保标准从2014年的城市460—600元/月、农村420—590元/月,提高到2019年城乡统一标准的900元/月。
就业是老百姓最大的生活保障。南京市始终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全市就业局势稳定,就业增量明显,就业质量有效提升。2014年以来,全市累计新增城镇就业148.31万人,发放政府培训补贴3.15亿元。2019年城镇新增就业32.5万人。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4年的37283元提高到2019年的5.8万元,年均增长9%。
繁华现代的新街口的东北角,刘军师桥这个被居民盼拆迁盼了多年的棚户区不久前迎来了新生——居民和工企单位全部搬迁拆除后,正在等待新一轮规划的兑现。随着城市不断更新,和刘军师桥一样,一大批棚户区、城中村陆续被拆除改造。让住房困难群体从“忧居”到“有居”“优居”,2014年以来,南京市坚持突出住房的民生属性,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努力实现全体市民住有所居,城镇人均居住面积由2014年的36.3平方米/人提高到目前的超过40平方米/人,高于35平方米/人的国家小康标准。“购、租、补”(即共有产权房、公租房和公租房货币化补贴)三位一体的住房保障体系,不仅解决了城市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还在全国率先将符合条件的新就业大学生、外来务工人员纳入公租房货币化保障范围。截至去年底,已累计有57万户家庭享受到住房保障。
从城市到乡村,小康路上“一个不能少”。至今,全市低收入农户和经济薄弱村、欠发达村实现全部脱贫摘帽,一批具有南京特色的经验做法得到了中央、省高度认可。
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网格”服务造福百姓
城市加速发展,治理要从精细处入手,从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做起。推动治理重心下移、力量下沉,才能让治理的针脚更细密,城市的运行更顺畅。近年来,南京市着力推进社会治理体制新实践,基础更实、管理更优、服务更细、群众更满意的现代化社会治理模式逐渐形成,人民群众安全感从2014年的93.41%提升至98.49%,全市法治建设满意度从94.31%提升至98%,均创历史最高水平。
由南京市委政法委与南京晓庄学院联合创办的全国首家网格学院,着力打造南京社会治理的创新高地、研究高地、人才高地,目前已培训省内外学员7000余名。构建基层社会治理“一张网”,整合各条线涉及社会治理事项,统一纳入全要素网格治理工作清单,明确网格80项任务和网格员21项职责,通过市、区、街、社区、网格五级应用平台,实现网格服务管理诉求“一口受理、一体派单、一台运行”,2018年全市网格创建达标率位居全省首位。
南京网格化社会治理工作在民生服务、社会稳定和城市管理方面已初显成效。江北新区盘城街道网格治理联动整治流动摊贩、江宁区横溪街道网格员巡查联动整治民宿产业、雨花台区永安社区生态网格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社会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不断迈上新台阶,在全国百城法治政府建设第三方评估中连续5年表现优秀,被授予首批“法治政府建设典范城市”称号。
2019年2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发布2018—2019年度美好生活指数最高的10个省会城市和直辖市榜单,南京名列首位。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对于入选标准中这3个关键词,已连续10年入选“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的南京,以实际行动给出了自信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