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中美经贸摩擦、新冠肺炎疫情等国内外挑战,南京市践行新发展理念,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在连续11个季度保持增速8%左右基础上,今年一季度逆势增长1.6%,在全国GDP过万亿元城市中名列前茅。
保持较高增速背后,南京聚合全球创新资源、不断释放改革红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发展的含新量、含金量和含绿量显著提升,日益成为长三角城市群的重要增长极。
不仅看增速,更看背后成色
通过“云招商”“云签约”等集中开工387个项目,总投资4000多亿元;率先发放3.18亿元消费券,加速消费市场回暖……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大考,南京创新方式统筹防疫和复工,主要经济指标总体好于预期,多个指标逆势增长,其中集成电路产业增加值增长36%。
这是南京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缩影。2019年,南京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4万亿元,增速连续11个季度保持在8%左右,在全国GDP过万亿元城市和全省名列前茅。“克服重重困难的增长固然可喜,但我们更珍视8%的成色,更在意速度背后的发展逻辑。”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张敬华说,在衡量综合发展水平的高质量发展考核中,去年南京名列全省第一,6个城区和3个郊区名列前茅。
含新量显著提升。2018年以来,南京连续三年“新年第一会”“新年一号文”聚焦创新创业,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1844家增长到4593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1.2万亿元,其中独角兽企业达12家,仅次于“北上杭深”。去年,南京PCT专利申请达1400件,增长89%,技术合同成交额达530亿元,增长31.5%。今年一季度,全市高技术制造业克服疫情影响,增加值同比增长22.9%。
含金量日益凸显。瞄准新一轮国际产业布局调整,南京构筑以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人工智能为主体的“4+4+1”主导产业体系,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
矗立在南京商业中心新街口的亚太商务楼,吸引微软、IBM、大金、通用电气等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入驻,年税收超过10亿元,被称为“竖起来的开发区”;建邺区加快“腾笼换鸟”,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高科技企业占比达八成,京东、甲骨文等知名企业疫情期间纷纷“云落户”……数据显示,南京单位建设用地税收达1.47亿元/平方公里,是全省平均水平的2.5倍。
含绿量持续向好。漫步在长江沿线的幕府滨江燕子矶风光带,很难想象这里曾经密布400多家小化工厂、沙场码头。通过关停并转、生态修复,如今沿岸水天一色、风景宜人,“南京外滩”初具雏形。
聚力绿色发展,南京生态指标持续向好。全市22个省控及以上断面中,达到或优于Ⅲ类水的比例从2014年的45.5%提高到目前的100%,城市建成区基本消除劣Ⅴ类水体。
金川河、月牙湖、朱家河……南京坚持治水与治城、治标与治本、治河与治污相结合,一大批黑臭河蝶变清水渠。“原来河水有一股恶臭味,夏天晚上熏得人睡不着。现在水清岸绿,散步的人又多起来了。”金川河边生活了30年的陈静老人亲眼见证治水之变。
提升发展质态,矢志动力转换
在国际形势错综复杂、稳增长压力较大的背景下,南京向创新要效益、向改革要动力、向环境要活力,大力实施新基建、新消费、新产业、新都市“四新”行动,不断集聚高质量发展的势能。
聚合全球创新资源,激发高质量发展“引擎”。为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企业孵化的“最后一公里”,南京创新探索人才团队持大股、市场化运作的新型研发机构“南京模式”。截至目前,全市已组建新型研发机构近300家,孵化引进科技企业3000多家,吸引5位诺奖得主、86名国内外院士来南京创新创业。
2018年4月,图灵奖获得者姚期智院士率队组建的新型研发机构——南京图灵人工智能研究院签约落户。这位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泰斗72岁首次创业选择南京。他说,这就是他“想要的政策机制”。
不断释放改革红利,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江苏自贸区南京片区出台“1+9”改革组合拳,率先实现“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设立100多天就新增企业4500多家。今年2月,南京片区诞生首个“告知承诺制”环评项目。
“过去最起码要8个工作日,如今当天就能获批。”南京汇和环境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贺书燕说,通过微信提交承诺书扫描件,当天就收到环评批复电子版。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培育高质量发展“土壤”。作为肿瘤基因检测领域佼佼者,世合基因对比全国20多家园区后,最终选择落户南京江北新区。“新区安排专门团队提供订制服务,强烈的服务意识和求贤若渴的态度感动了我们。”公司首席运营官赵忞超说。
审批“不见面”、政务“好差评”、服务企业“全生命周期”……南京不断升级优化营商环境100条政策。南京市市长韩立明说,南京将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打造全国营商环境最优的示范城市。
国际知名的咨询公司科尔尼发布的《2019全球城市指数报告》显示,南京上升至第86位,在国内城市中紧随“北上广深”。知名经济学家、南京大学教授张二震认为,南京持续增长背后,不仅是发展质态的提升,更是城市动力的转换、发展结构的重塑。
完善现代治理,护航高质量发展
面对疫情大考,南京全面建立“防疫+”战时工作机制,在全省率先实行社区封闭化管理和市四套班子下沉各板块督查,连续70多天无新增本地确诊病例,职工返岗率超八成,经济社会活力加速恢复,用日益成熟的现代治理体系奋力夺取防疫和发展“双胜利”,奠定持续高质量发展之基。
建设“韧性城市”,提升抗风险能力。南京以大概率思维应对小概率风险,牢牢把握防疫主动权。南京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这一南京版“火神山”于2015年建成,今年1月又进一步扩容,为防疫收治能力加上“双保险”,必要时可为全省救治传染病提供“扩容舱”。近日,南京加速规划“韧性城市”,努力实现平战结合、应急与永备兼顾,着力提升防灾减灾综合承载力,为城市持续发展提供安全保障。
加快协同发展,破解区域不平衡难题。为补齐短板,南京优化市域治理体系,明确“南北田园、中部都市、拥江发展、城乡融合”总体布局,推进各板块协同并进。长期发展滞后的溧水区聚焦制造业创新驱动、集群发展,去年GDP增幅在全市排名第一,在全省高质量发展考核中排名区县前五。
聚焦首位度,提升辐射带动能力。作为“一带一路”交汇点重要枢纽、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重要节点、长三角城市群唯一特大城市,南京承担着辐射周边、示范引领的国家使命。通过推进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南京正在构筑“米”字型高铁网络,发挥创新策源、资源配置、综合服务等核心功能,在扬子江城市群、南京都市圈、宁杭生态经济带等区域发展中发挥支撑引领作用。去年,南京地区生产总值连跨5个千亿台阶,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8万元,年均增长9%,成为区域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激发干部精气神,凝聚发展合力。“5+2”“996”“白加黑”……调研中,不少南京干部表示,为了抢抓发展机遇,如今一周休息半天、白天上班晚上开会已经成为日常,疫情期间忙起来连轴转也是常态。大金空调南京分公司副总经理张晖等多位企业家说,这几年,南京各级干部确实很拼,“不打官腔,说到做到,节奏快得像创业者。”
“高质量发展靠干靠拼,更靠新理念指引、系统性谋划。”张敬华说,南京不断增强践行新发展理念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抢抓“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等叠加机遇,厚植深耕五大发展理念,为全国全省高质量发展大局作出“南京贡献”。